感谢提问:
人口聚居密度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活力、包括综合教学质量。最典型的代表,职业化学校教育从城镇向农村蔓延、现代人类社会中所谓的名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镇。当然,现代城镇教育有一项技能不如农村——综合劳动实践教育。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主动劳动创造已经成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那么,为什么说人口聚居密度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活力呢?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饿了采摘植物果实充饥、偶尔捕食其它动物“打牙祭”、渴了喝山泉水、困了找个山洞或者树杈歇息、吃饱了就和同伴打打闹闹……人类诞生之初和其它自然生命一样,完全赖出生地的自然环境馈赠生活。因此,自然生命世界原本一切都随“天意”统筹,有水+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自然生命、水土肥沃+阳光充裕的地方植物就生长茂盛、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动物就能成群结队。
神农尝百草、神农尝&传五谷、燧人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太上老君炼丹得铜铁……历经数千年摸索实践、在诸多偶然与必然因素共同作用下,自然物质世界开始跟随人类生存需求的“指挥棒”起舞,诚如开垦耕种土地、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发掘开采自然矿物等等。当人类掌握了获得相对稳定食物补给的文明定居生存方式之后,乡村与城镇便逐步成为人类聚居的核心区域。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学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於威、宣也。
国学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家里的粮食充足之后,才会钻研形成人际社交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之后,才会追求荣誉和耻辱等群体社交生存价值。因此,人口聚居密度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活力,比如聚居百人级的乡村,基本不会有任何消费物资交换、每个家庭都大概率通过耕种实现“自给自足”;聚居万人级的集镇,可能配备有商行、邮政分支机构、医疗卫生室、旅馆、中小学;聚居百万人以上的城市,商超、物流集散、医院、银行、酒店、大学等所有现代人类社会职业分工形态都悉数齐备。
晋朝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就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就会受到坏的影响,强调环境对人学习成长的综合影响。城镇越大,生产劳动职业分工业态越齐备、城镇越大,可接触到的人群基数越大、城镇越大,对教育+医疗+文娱的综合需求越大、城镇越大,人群对各式消费物资的综合需求总量越大&种类越多&质量要求越高……所以,人口聚居密度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活力、包括综合教学质量。
- 这个事情就不用怀疑了。城里绝对比城市好,俗话说得好“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没有听说过城里的老师去农村要考试的,只有农村进行要考试。另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
- 第一、农村教师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虽然说农村的老师不一定比城里的差,在教师招聘的时候肯定城里的竞争比农村大,相应的整体水平会高一些。
- 第二、学习氛围浓厚。目前大部分农村学习硬件并不会差,差别比较明显的是城市的小孩子学习氛围浓厚。农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作业有没有写完很多是没有办法监督的。甚至部分家长都长期缺乏监管,爷爷奶奶又不识字。
- 第三、教学资源不一样。大城市有各种教学活动,农村就比较少。城里各种管理也相对到位,正常学生不会差很多。
- 所以说有条件的尽量让孩子在城里读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