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为啥流转的多了,愿意自己种的少了呢

您好,我是乡音守望者,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种地靠天收,还不挣钱!

现在很多农民觉得种地不挣钱了,确实是只是种地的话,难以支撑家里的各项支出,所以现在纷纷外出打工了,尤其是年轻人,更是不愿意在家种地,能够出去城市的,都去城市务工了,留下的农村土地,很多的人们觉得种地一算账挣不了几个钱,土地一般都是转租给同存原因耕种的,一般也不要钱,就是给一些种植的粮食,大家也不计较太多,毕竟是没有多少价值,有的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耕种的,就把土地撂荒了,反正也是不挣钱,也懒得耕种了,有那个时候打打工,挣得也比摆弄那点地多。

其实国家一直是有一项惠农政策,为了增强土地的利用率,那就是支持土地流转,并且流转出去的话,还给一定的补贴,这个是很好的事情,就是为了别让土地荒着,毕竟现在耕地越来越少,咱们国家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随着这些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土地撂荒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为啥很多农民没有把土地流转出去呢?何况还有补贴呢,对于,老农讲的理由,听起来,感觉句句在理。咱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首先,现在很多的农民都是不愿意种地了,但是如果是转租给其他人,一年到头也会有一点实惠得到,很多农民对于土地的流转的概念仅仅如此,因为是现在都是散户种植的多,有耕种的,有不愿意耕种的,这个都是由于实际情况决定的,但是这个转租也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土地流转,因为是严格的土地流转,都有一定的程序要走,但是很多农村的土地转租,都是熟人之间或者是亲戚之间的口头约定,是拿不到补贴的。既然没有补贴,那就没有流转的动力,并且很多的时候,村里的劳动力都是外出打工了,很少能够找到愿意转租的人,造成了土地市场还是荒着的。

再者,虽然很多的时候农民土地自己不耕种,但是自家有土地心里还是很踏实的,毕竟是民以食为天,很多的时候如果是转租给亲戚或者是同村的人,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定下文书,但是大家都相互遵守,一般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但是如果是流转给其他企业等,并且签订合同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很多农民心里会产生担心,心里也不踏实,生怕会出现意外,到时候自己搞丢了土地,再也回不到自己手里,心里还是很担心的,土地虽然现在是不会产生很多的效益,但是作为农民,还没有习惯没土地。

还有,很多的时候散户种植,田地都是一块一块的,企业如果是没有和所有人达成一致的话,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种植业经营,所以现在统一流转给大企业的做法,是很困难的,人们的思想达不到统一,那么就会造成一部分现在土地是荒着的,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

最后,土地流转的话,拿到补贴还是需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的,虽然最后得到的钱不多,但是还是比较麻烦的,很多的农民在这一套麻烦的程序中,表示很难懂,心里就没有底,恐怕流转出去之后,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是产生纠纷,个体对企业的较量,农民还是觉得不放心。所以很多宁愿荒着,也不愿意流转出去。

综合以上的几种情况,确实是这个样子!现在部分地区相应国家号召,转租给大户,但是还是有很多偏远乡村土地撂荒也不转租。

不知道你们那边怎么样,我们这边都是平原,土地流转率较高,很多有资本的人拿着银行贷款把我们村的地都集体承包了,一亩地现在只给600的补助,而且今年的补贴一直拖欠着没给。

你们那边土地流转的现在严重吗?欢迎评论留言一起交流

先说一说我经历的关于土地的那些事儿。我小时候大概二十年前,坐标河南的一个村儿。

我们村和著名的灵山风景区中间隔了一条洛河,在我家里都能看到灵山的台阶。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能听到灵山的暮鼓晨钟声音。小学的时候放暑假晚上经常去河滩旁边的小树林里抓知了猴,一人拿个手电灯,,掂个小桶放知了猴,当时市场价是五分钱一个,平均一晚上能抓一块多钱。早上小伙伴们一人拿一个长竹秆,腰上绑一个塑料袋子,把树上的知了猴脱的壳打下来,捡到袋子里,一早上能积攒100多个左右,当时是五块多一斤。一斤大概有一千多个吧,我是那种弄啥都比较慢的人,记得一个暑假攒了一千多个,每天有空的时侯都拿出来数数,到最后知了猴的壳和腿都分离了,数的次数太多,掉了!

言归正传,那时候记得到处都是土地,树林,后来长大了,上了高中,大学,不长去河滩转,等再去河滩的时侯,小时候的树林没有了,树林附近的土地也没有了。问家里的大人,说是对岸的风景区要建设,面积太小,直接把河堤往河的北岸赶了赶,把小时候的大片的树林,土地都赶到河下面了。从此我们村子里的土地都少了很多。后来又开始流行承包土地,不知从哪里来一个大老板通过某种渠道把土地部分承包了,在承包的土地上有的种粮食作物,有的开始挖沙,破坏了土地的完整性,受到了村民的阻挠。有人上访,政府调查,就比搁置起来,土地收到的破坏无法恢复。这几年开始了新项目建设,农民们通过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本来不多的土地又一次的少了。现在村里种地的都只有个位数,原因:1.种植面积太小,不挣钱2.收割机都不愿意来收割,不只顾来,来一次要的价钱高于市场价3.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有劳动力。4在地里忙几天都没有打工一天挣的多。

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趋向于集中生产、机器化作业、农场的模式。散在的小农生产越来越少,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只要努力,生活就有希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8259.html

(0)
上一篇 2022-10-16 上午9:46
下一篇 2022-10-16 上午9: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