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统一北方功劳很大,为何被人说为奸臣?他奸臣吗
曹操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混乱的局面,一方面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让北方百姓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对曹操本人的评价历来不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奸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出现,人们对三国的那段历史比别的时期更加了解,也因为小说“尊刘抑曹”的思想,人们从小说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刘备的仁义和曹操的奸诈。两相对比,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印象更深刻。
二是由于《三国志》中许劭对曹操的评价。《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找到东汉著名评论家许劭,让他对自己下一个结论,但许劭起初不愿意,但经不起曹操的软磨硬泡,最后终于说了这样一句话,“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后汉书许劭列传》的记载却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一个“奸雄”,一个“英雄”,两者的差异大概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关系。《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蜀汉人,对蜀汉的对手曹操自然有一种心理上的排斥。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宋人,站在后人的位置上评价前人,相对来说要客观些。
三是曹操本身做的一些事也让人对他产生“奸诈”的印象。最有名的是曹操杀粮官王垕的故事。
在于袁术的战争中,双方对峙,曹军后备不足,军队出现严重缺粮现象。粮官王垕请示曹操,兵多粮少,怎么办?曹操让他用小斛给士兵分发粮食。王垕担心这样会使得士兵怨恨,曹操却说他自有良策。王垕按召曹操说的去做,果然招来很多怨气,而曹操对人说是王垕营私舞弊,杀了王垕安定军心。
且不说王垕这个人是《三国演义》虚设的一个人物,这个桥段也是小说虚构出来的。即便历史上真有此人,真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曹操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杀了王垕也是从大局考虑。用一个小人物的头换取军心的安稳,孰轻孰重,曹操心里很清楚。
还有就是曹操杀吕伯奢的故事。这一故事有好几个版本,曹操是误杀还是故意杀害也有不同的说法。对《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注释中有三个不同版本:
《魏书》过于粉饰曹操,为曹操杀人找了一个充分的理由。相比之下,《世说新语》和《孙盛杂记》相对客观。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曹操在逃难的路上惊慌失措,加上他多疑的性格,误杀吕伯奢的家人也在情理之中。
曹操被钉在奸臣的柱子上,最主要的还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虽说这个做法让历代统治者惧怕,也让他成为奸臣形象。但作为一个想在乱世中一展宏图,成就大业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手段。
史书记载,汉献帝被董卓挟持,被迫迁都长安。董卓死后,汉献帝成为王允操纵的对象,王允被杀后,汉献帝又成为李傕和郭汜互相要挟的把柄。他甚至一度被关押起来,连饭都吃不饱。后来,汉献帝终于被同意返回洛阳。在途中,他遇到曹操,从此,汉献帝终于过上了相对安稳的日子。
从这段经历可以看出,曹操接收汉献帝虽然目的不纯,但对当时的汉献帝来说是一种解脱。至于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出于形式的需要。曹操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他的心也就大起来。不止曹操,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单给曹操扣上一顶奸臣的大帽子似乎有失公允。
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
西晋以曹魏为正统,对曹操的评价正面多。到了东晋,因为偏安,统治者给自己找借口,出现了尊刘贬曹的现象。唐代,曹操还不是奸臣形象,唐太宗写过一篇《祭魏太祖文》称赞曹操。北宋时期,宋真宗下令重修祭祀曹操的庙宇,并让人写下《亳州魏武帝帐庙记》,大赞曹操的功业。到了南宋,情况和东晋有些类似,又出现了尊刘贬曹的现象,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明代。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就有了《三国演义》中奸诈的曹操。
客观地说,曹操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对北方的和平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被人说成是奸臣,确实有些冤枉。
曹操被评为奸臣,主要是南宋政权开始。可以说,对曹操评价有一个基本历史脉络:
(1)晋朝到唐朝的“尊曹”阶段
自陈寿《三国志》开始,到南宋朱熹截止:这一阶段虽有《汉晋春秋》、裴松之(372年-451年)的《三国志注》等对曹操提出一些批评,但因为曹操的影响力、历史功绩、文学才能等,仍然受到后世到唐朝的集体尊崇。
(2)自宋真宗到近代的“贬曹尊刘”阶段
以朱熹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承袭《汉晋春秋》的观点,开始对曹操进行了大规模批评并影响了社会大众。
朱熹称其为“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由其开始终至《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彻底完成“尊刘贬曹”、曹操成为“奸臣”“乱臣贼子”的转化过程。
同时,《三国志注》中的一些桥段在这一转变过程起到了很重要作用。一些“历史疑案”成为民间反感曹操的重要话柄。诸如吕伯奢一家被杀、为报父仇屠城等。
南宋时期为何打倒曹操呢?主要是自真宗后,因对外妥协,北宋文人对“正统”“历史再评价”比较纠结。“正统”观念等从知识精英传递到大众层。“尊刘贬曹”现象,在南宋已经普遍进入民间,各种曲艺的曲种闻刘备胜欢欣鼓舞,听曹操胜则咬牙切齿就是典型案例。
(3)从1950年代到现在的“尊曹”阶段
晚清时就有对曹操持同情者,但比较零散。直到1956年,为曹操系统“翻案”则由陈寅恪先生的关门弟子万绳楠先生首先发枪。
万绳楠发表的《关于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问题》一文,从现在看几乎是“常识”,但在当时确属“惊世骇俗”的观点。由万先生自1956年发表该文后,曹操属于“英雄”便逐渐成为共识。
在今天,如果有人只是一味的“贬曹”,恐怕迎来的就只能是蔑笑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