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 怒 出 诗 人”
我是一个即喜欢现代诗歌,更热爱古典诗词歌赋的人。 在全国各地四十余家诗刊上发表了古典诗词歌赋、现代诗歌、散文等近五百多篇。
现代诗歌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几乎初中以上文化的人都能理解。所以更容易让一些普普通通人接受。而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严谨,并有音乐素材在里面镶嵌,对不懂诗词格律的初学者来说更显得枯燥乏味。再加上诗人又在里面加了很多“典故”,让很多不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不熟悉中国古代典故文化的现代青年,都感到茫然无措、极为头痛。正因如此古典诗词歌赋在现代快捷奏的社会里,喜欢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他们很难读懂所读作品里面真实的内涵。也就只好退一步去选择更容易理解的现代诗歌。
“愤 怒 出 诗 人” !
无论是写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只要是一篇极为优秀的好作品,必然是作者把自己的真擎感情全部溶入其中,否则就出不了极为优秀的好作品。也正因为如此,优秀诗人的性格大多都是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奔放、情感细腻丰富,且情感思想跳跃、就像是过山车一样起伏波动剧烈,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进入角色状态。也只有这样的情感世界,才能更容易创作出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传世。
而性格内向沉稳、凝重的人,由于心里素质极好,喜怒不形于色,这样性格的人即便遇到大事也能波澜不惊,他们要是写诗是少有写出极好的诗词诗歌。打个比喻比方说“射击冠军”他们射击时,就连呼叫也调整的十分到位,不然射出来的子弹就会因为呼吸不均匀而打偏跑靶。所以说他们这些类型的人,是很难成为优秀诗人的。因为他的心理素质太好、太稳定了,就决定他们的思想缺乏跳跃、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也成就成不了一个杰出诗人的出现,。他们选择工作只能选择更适合他们的严谨型、技术类型的工作。
因为多数诗人的思想性格跳跃浪漫,情感世界丰富、且跌宕起伏波动较大,也更容易进入自己诗词作品的角色中、等钻牛角尖、实在无法解脱时,一时冲动便走向了极端的自杀。
这自杀其实和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没有太大的内在联系,只是古代慢节奏的生活环境、人们贫富差距很小,压力也很小,而现代快捷奏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在实在承受不了外部环境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时,便一时冲动而自杀。这和写古典格律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内在原因因素不大。
此青襟书生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第一个问题:
我喜欢古体诗,而且,也喜欢文言文,尤其是讲究韵律的骈体文,富有哲理而且雄辩的古典散文。
不喜欢现代诗。打个比方,在我的印象中,古体诗,文言文,犹如陈年的老酒,醇香凛冽,回味无穷。反观现代诗,则大多有失浅白,如同喝白开水,淡然无味。
这样讲,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未必正确。只能说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而且,事实上,现代诗也有许多作品,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致橡树》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不错,极具艺术感染力的。
第二个问题:
对于你提到的“写现代诗自尽者常见,而书古体诗自残者鲜闻”的现象,
我的理解是,现代诗人更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价值观上更强调个体,突出自我。从个人性格特征上来讲,一些现代诗人性格偏执或者说属于精神分裂型人格。这样难免出现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难以排解的问题。
与此相反,古代的诗人们,都受传统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价值观上强调是共体,而非个体,讲究的是家国情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即使遇到一些挫折,也能自我调节。
比如,著名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精卫衔微木,志在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壮志不屈,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自适和释然。
又如,大文豪苏东坡,经历了官场、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但是,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在《前赤壁赋》中通过主客对答的方式,借曹操跌宕之人生,以江水、明月之喻,表达一种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另外,儒家经典《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点。
在传统知识分子看来,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的,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并以此作为行孝尽孝的开始。
身体发肤都不能自我损伤,又怎能自损性命呢?应该说,这也是“书古体诗自残者鲜闻”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