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呢

【文殳子云】

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抛却偶然因素,从事在人为的角度来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夷陵之战后蜀国实力严重受损,但吴国反而与蜀国签定盟约,重归于好,我认为没有趁机灭蜀的原因有三:一是吴国没有灭蜀实力且主动讲和;二是魏国可能干预;三是蜀国应对得当,具体分析如下:


一、吴国国力难以支持灭蜀

夷陵之战后,正式进入三足鼎立形势,当时魏国实力最强,考虑吴国刚夺取荆州,实力略强于蜀国,但还没到碾压的差距,更别提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的魏国了。

1、夷陵之战取胜已让吴国竭尽全力

当初,孙权派吕蒙偷袭抢占荆州、杀死关羽后,十分担心刘备的报复,因此一方面迁都武昌,加强对荆州的控制;另一方面派陆逊为都督,负责部署荆州防务,为刘备顺流而下袭击做准备。刘备当时刚刚拿下汉中,两年后完成蜀地整合、称帝大封功臣后,集合大半蜀汉兵力,并联合五溪蛮攻打吴国,以夺取荆州,为关二爷复仇。

孙权是想尽量避免,在刘备出兵后遣使请和未获准,所以只能整兵迎战。根据后世分析,夷陵之战中刘备和孙权的总兵力均在五万上下,结合两国的国防形势,均是达到了可动员野战部队的最大能力。同时,战役从开始结束近一年时间,东吴除了自身兵力损耗之外,后勤要沿江逆流运输,成本更高、周期更长,战争潜力大大被消耗,已难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战争。强行要打的话,很可能像秦国长平之战后攻打邯郸,得不偿失,还不如见好就收。

2、荆州尚未完全消化

公元前219年,吴国杀死关羽,抢占荆州剩余三郡(南郡、零陵、武陵),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三郡的控制,消除刘备、关羽统治的影响,孙权花费大的力气来调整三郡官吏,降低税赋收买人心,甚至不惜把国都迁过去,但三年的时间仍然不够。

刘备在夷陵之战前,派马良前往武陵郡,说服五溪蛮沙摩柯等部落叛乱,虽然被步骘平定,但说明刘备及其荆州出身的人士在三郡仍有很大影响力。刘备战败后,如果东吴真要攻打蜀国,一是后方不一定稳定,可能再次出现反叛事件;二是荆州本土人士可能不支持灭蜀,既基于与蜀汉荆州集团的交情,又基于自身的利益。

  • 是岁,刘备帅军来伐,至巫山、秭归,使使诱导武陵蛮夷,假与印传,许之封赏。於是诸县及五谿民皆反为蜀。

3、吴国仍有内患

吴国自立国开始就面临两大内患,始终威胁着孙氏政权的统治,一是以顾陆朱张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与孙氏政权的关系更像是合作关系,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兵士,赤壁之战中的态度更是让孙权看清了他们以自己利益为重的想法,在日后既合作,又防备,难以全心全意、一致对外;二是广布东吴境内、占山为王的山越部落时常作乱,终东吴一世都未断绝,迫使东吴政权不得不分配相当大的军事资源用于内部维稳,必要时还可能联络外敌共同作乱。

二、魏国不会允许吴国灭蜀

三国既成鼎立之势,短时间内很难打破僵局,而魏国基于自身的实力自信,最大的接收底线是吴、蜀结盟,但绝对不会允许吴国灭蜀,或者蜀国灭吴,这会促成另一个和他实力相当的政权,不是三分天下,而是平分。

1、吴国并非真心向曹魏称臣

孙权抢占荆州时,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于是立刻遣使与曹魏讲和,向曹魏称臣,确定了魏吴君臣关系。但这种没有太大约束力的君臣关系,双方都清楚吴国这是权宜之计,避免受到曹魏和蜀国的两面夹击,陷入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 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所以,在吴国没有明显违反举动时,曹魏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也不会主动攻打吴国,但若是挑战了三国鼎立均势时便会予以干涉。夷陵之战后,孙权对蜀汉的忧虑解除,对曹魏便不如之前恭敬,甚至直接拒绝了要求东吴太子入质的要求,使魏吴两国关系貌合神离。

  • 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2、曹丕称帝,需要个人政绩

公元前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史称魏文帝,一方面恩威并施,既封赏群臣,又削藩集权;一方面恢复教化,与民休息。同时,曹丕一直渴望像他父亲曹操那样,建立不世功业,所以在发现孙权欺骗和反叛后,立即三路出兵攻打孙权,击败孙盛,大破吕范 ,火烧诸葛瑾,但在江陵城下遭遇疾疫而退回。

  •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3、魏国要平衡蜀、吴势力

夷陵之战后,蜀国势力大损,吴国大胜并拿稳了荆州,势力一跃超过蜀国。魏国当时在西线长安、中线南阳、东线合肥部署驻军,既作为防备蜀吴攻击,又作为出击两国的基地。在此情况下,魏国处于平衡两家势力的考虑,肯定会找机会攻打吴国,将吴国坐大的机会消灭在摇篮里。

  • 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三、蜀国军事坚守,不给吴国灭蜀机会

刘备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有重大失误,但在冷静之下采取了系列反制措施,避免蜀国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1、蜀国依托地利固守

夷陵后世改为西陵,也就是现在的三峡之一,前后地形均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同时长江顺流而下,利于蜀汉,而不利东吴。夷陵之战后,刘备退守白帝城,收集溃败散兵,集合赵云所率后军,兵力达到两万人。陆逊前期分兵围剿沙摩柯、黄权等部队,此时再集合部队攻打永安和白帝均处于不利地位,也意味着东吴失去了进一步军事攻击的机会。

2、蜀国仍有实力反击

当时,蜀国虽然实力大损,但并非完全没有反击余地,除了白帝城中的二万部队,后方应该还可以继续支持一定的兵力。只是这样会将蜀国的国力完全消耗,很可能前方还未取胜,后方早已大乱,而刘备死后,南中地区数次叛乱,诸葛亮花费五年时间才稳定内部。不到最后一步,刘备也不会这么做。

3、刘备接受孙权讲和

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岌岌可危,因为先天基础不可能与曹魏媾和,如果再与东吴交恶,将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以蜀国的国力根本难以支持片刻。而当时孙权见刘备长期驻扎白帝城,主动遣使修好,而刘备在当时形势下,接受孙权讲和,蜀吴重归于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结语】蜀汉与东吴肯定会争抢荆州,但刘备希望一战而定的想法因为夷陵之战而破灭,但东吴本身以防守反击为主,自己既不具备实力 ,又要防备曹魏偷袭,加上刘备积极应对,最终以讲和结束,恢复了吴蜀共同对魏的局面。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是蜀国与吴国为数不多的决定性大战役,而且还是以蜀国的大败、吴国的大胜而收尾。

夷陵之战结果,吴国最终没有攻下蜀国。蜀国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死伤巨大,还被吴军俘虏了不少人,看上去元气大伤,但实际上呢,蜀汉依然有数万兵力,都驻防在了汉中和蜀中地区,刘备出征前也留够了防守汉中的精兵,防御北方最大的敌人曹丕。

即便是吴国倾尽国力攻下了蜀国,吴国也肯定会消耗了大量的兵马、钱财、粮草,导致国力衰微,同时吴国也继承了蜀国对魏国的边防线和对南方蛮族的边防线,吴国在缺兵短粮的情况下能保卫的住胜利的果实都存问题。

在这期间吴国怕曹魏进攻吴国,如果派出大军攻打蜀国,荆州则会成为两国的主战场,从而导致吴国在攻蜀过程中魏国突然在背后偷袭吴国,从徐州进攻扬州,从豫州佯攻荆州,那么吴军腹背受敌必然大乱。

所以,吴国这个时候倾全国之力攻打蜀国,一旦魏国突然出击,吴国双线作战难以招架,只会把吴国推上更危险的境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0559.html

(0)
上一篇 2022-10-28 下午2:52
下一篇 2022-10-28 下午2: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