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提问。
跟风也就是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呢?
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一问题充满了兴趣。题主提到的“跟风”就是属于这一情况。
跟风又称为从众(conformity),指的是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尽管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制定人生规划,但周围同学们营造的“考研氛围”使得所处环境中的人有相近的选择。这就导致了某些校园流行的“跟风”考研的现象。
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从众的倾向性是如此的强大。
人们为什么从众?
研究发现,人们从众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正确的事情,二是为了被喜欢。(Cialdini,1998)。人们更容易被那些知识渊博、值得信任和被人喜欢的人所影响而转变态度。与此相似,当人们认为群体成员是正确的并且希望被群体所喜欢和接受时,人们就会更加倾向于从众群体行为。
在高校里面,很多学生并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受到教育的影响,学历高会获得更多的机会,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这种观念被认为是正确的。整个班级或院校内,大部分的同学都在考研,个体为了获得群体的接受,也会默默加入这种认为是正确的行为中。
什么时候更容易从众?
研究发现,群体的大小、群体观点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人们对于群体的认同等都会影响从众行为。当然,人们之间对个体独特性渴望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从众行为。
比如,当一个学校考研的群体不断增大,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山东省内有几所高校便是如此,校园处处可见考研人,图书馆、自习室满满都是备战考研的同学,甚至被冠以“考研基地”称号。
当群体中的意见一致性程度高的时候,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上升,这个和学校的就业难以、对学历升高的热衷等观念有关系。
积极的力量可以吸引个体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教师的引导、学校政策的鼓励,都使得群体成员相信自己所处的群体正在完成一项重要的目标,感觉可以从这个群体得到回报,进而使得这个群体士气增高,吸引更多个体加入。
周围人都在考研,要不要跟风?
群体中有支持者必然也会有反对者,这些反对者就是“反从众”者。他们有的时候是多数派,有的时候是少数派。少数派的“反从众”者影响力较小。
如果题主是一个自主性、独立性非常强的人,而且领导力和号召力都很强,可能会成为群体中的有效“反从众”者,进而影响一些人加入自己所持观点中;
如果题主是一个无主见、容易改变观点的人,很可能自觉就加入到这个群体中。
理性思考也很重要,也就是要考虑考研对你而言到底适合不适合?
不适合考研的人,想跟风也跟不进去,很快就会被风尾巴甩出队伍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