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是商朝的遗民,到了周朝之后,打击前朝遗民,所以商地位很低,只能靠买卖生活,于是就被称为商人!这次挫折,让商人几千年没翻身!
古代的商人可没有现在的威风。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官员想用钱的时候,他们就要乖乖掏腰包,官员要政绩的时候,他们就得无私奉献!
在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商人绝对是名义上最底层的存在!读书的可以当官,农民缴税也骄傲啊,工人起码也是自食其力,商人呢,倒买倒卖从中获利,典型的奸诈之徒!
但是,商人是不甘心的:我有钱我骄傲啊,怎么就成了贱民了?
商人中的第一个高手是吕不韦,这位老兄不满足于简单的买卖东西,他要干一票大的:把怀了自己的种的赵姬送给秦国的公子异人,再用钱把异人推上秦国国君的位置,他自己在异人成为国君后就当了秦国的相国!
这笔买卖厉害吧!
后来的商人地位低下,甚至参加科举的资格都受到限制!但儒家的读书人们毕竟也都是聪明人,真金白银才最实在,商人不能参与政治没关系,我们代替你发言!
大家可以看看,所有的官僚集团,都是商人利益的代表,其中明朝的东林党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什么忠君爱国,什么礼义廉耻,都是喊喊口号,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崇祯要向商人们收税,结果朝廷上一片反对之声!
皇帝也不能直接从商人的手里抢钱啊,看到大臣们一边倒的反对,也只能作罢,最后就亡国了!
威力大不大!
现代社会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商人地位大大提高,这是进步的表现,值得鼓励!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有钱也要爱国,不能卖国!
欢迎关注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一,经济制度方面:古代中国主要以农耕文化为主,那么在经济制度上的表现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经济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统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时的找百姓收取租税(农业税和土地税)以及人头税,无论是历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条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权改良,本质上都是围绕这一根本特征来进行调整的。而其他重要的战略物资,比如盐铁等,都是由统治者专卖。所以,古代商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没什么条件,其次,在统治者眼中,这些经济活动并不能产生价值。所以,商人自然没有存在感。二,政治制度方面: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必然对应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专制和家天下,我觉得皇帝的想法不复杂,只要将农民和土地这两方面的问题处理好,那么统治就很稳定。而商人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人员流动和钱财货币流动,这些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影响统治稳定的,所以当然,就要重农抑商了。三,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民以食为天,而占主体地位的汉族群体的性格趋向于内敛保守,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老百姓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态,对于商业活动不那么热衷。
当然商人的地位以及商品货币交换活动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发活跃,比如明朝中期之后,有以家庭纺织为基础,出售布料和成品衣裳的活动,而各种茶楼,食品店等机构的繁荣也见证了这一点。
中国古代把普通百姓分为“士、农、工、商”四民。士即“读书人”、以从政的为梦想的那部分人,地位居首;商即商人,小到来往的小贩,达到富可敌国的商贾,都属于这一类。
“士”大都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往往有大量的田地、雇佣佃户,有钱的士族往往会拨款建学舍,供族中子弟读书,而后考取功名,再添田产。但也有没落的士族,土地少得可怜,甚至衣食无着。然而大跌眼镜的是,纵使“士族”再如何没落,这样的人依旧可以在家财万贯的商贾面前趾高气昂。这就是古代社会“士”与“商”之间身份的差距。
“商人不可做官”这一点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但实际有多严怕是很少人知道。具体商人不可为官的法令在唐朝,但在此前社会便普遍鄙视这一“贱业”。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完天下,工成后又急流勇退,免于了勾践的猜忌,并开始经商,传说中他和西施一起成为“神仙眷侣”。但现实却有些骨感。由于经商,范蠡并没有受到与其功绩等同的历史评价,功绩几乎被从历史上抹除。秦汉开始,又有了明确的规定,商人不得穿“丝绸”,凡豪商巨贾家产申报不实就要充公等等规定。汉朝是曾有过“捐官”一说,实际便是“买官”。但这里能够买的人,大多都是士族那些耕读人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人几乎没有什么地位,也就没有了财富的保障,一旦封建国家缺钱,就会开始用各种理由抄一波家。
正是因为如此,古代商人在获得大量财富之后往往会大肆购买土地,并开始安于现状。这也是中国古代资产阶级未能发展起来重要原因。在很多朝代里,虽然有商人不能改业的规定,但在户籍混乱,经常有流民的时代,假冒名姓对于商人来说还是很容易的。
当然,古代抑商人并不是没有原因,尤其是明、宋,多少铁器因为商人重利的原因而流落到了游牧民族那边。且当时商人游走难以管理、收税,商人大肆兼并土地又可能会造成流民增加,局势不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