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我直言,庞中华先生的书写技艺水平,真的很一般! 可以说,在硬笔书法界,他的字是中下等水平。苦苦的写了几十年,竟然没有练几年的人写得好。
相信练过庞中华硬笔字帖的人,都会有这种不良反应,即: 书写动作不流畅,心里感觉特别扭,就像走路时总有什么东西绊脚似的,跟路上行车遇堵总踩刹车一样。这说明什么呢?有副作用、有后遗症!
仔细揣摩庞体字,笔画起止处和转折的地方,出现的棱角分明状态,并非是笔尖特性产生的自然形制,而是刻意顿笔有意为之所致。最为突出的是,笔法上有仿宋体美术字的动作,字法上明显有新魏体的迹象,尤其是线条生硬滞涩,粗细变化不明显,曲直不合法度,违背人手生理肌腱运动规律,机械教条,缺少上下起伏、快慢相间、刚柔并济的律动与韵味……这我想起了文革时期“刻钢板”的事儿。
这又说明什么呢? 一方面,他对写字、书法界限分不清,误将写字当书法。说是写字,却故意卖弄姿态、矫揉造作,没有表现出来自然美。说是书法,却不在提、按、驶、转、驻,轻、重、快、慢、停等,这些常规笔法技巧上重点研究怎么体现,没有表现出来艺术美。
对此,我觉得,用普通笔写平常字,应侧重实用性,在保持字形良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书写速度,根本不需要“逆势、藏锋、顿笔、回锋”,因为,这样写出来的字体平时根本用不上。如果,真想有意表现毛笔书法特征,追求棱角分明与艺术韵味,必须用弹力大的钢笔,或专门用于写书法字体的弯尖笔之类,轻而易举效果就出来了。
庞中华的硬笔字,从感官效果上看,条件反射作用是,写字时使劲儿捏笔,用力重按笔尖,没有适当的提、按,行笔没有节奏感……这是书法上最忌讳的不良书写习惯与怪癖。
之所以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改善,以至于集腋成裘,主要原因是: 书法理念有问题、训练方法不正确、练字的目的不纯,没有把书写技艺作为一项课题深入研究……
看许多书友评论页面下端的留言,反映出一个现象,凡是说庞中华字好的那些人,多是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也难怪,这几代人刚好在上小学、中学。他们在青少年时代,正赶上庞中华传播钢笔字最火热的时候。也许是历史的尘埃迷惑了这些盲目崇拜者的双眼,于是,在他们心目中,只有庞中华的名字,和那扁方生硬的钢笔字。
很多人尽管对庞中华的字,自圆其说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对于庞体字究竟好在哪里,根本说不清楚,完全是一种出于迷信名家心理,是追星族那种自作多情、傻傻的爱着的状态,误以为庞中华是无人能比的大师、是偶像,此生能学一回庞体字,是一种幸运与福份,无限荣耀。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书写技艺,加之那时候字帖也非常稀少,自然没有参照标准作比较了,无法断定谁比谁写的好不好。
最为关键是,尽管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正式开设写字课,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是庞体字教育,由于没有正规系统的教学方法,很多人都以业余自学的方式练习写字,范本自然是庞中华先生编写的字帖了。
其实,尽管庞中华从事写字研究几十年,但是,无论是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仍属于萌芽状态,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初学者水平。就连他创立的写字理论学说“三个一”也是很幼稚的。尤其是对执笔法要领、运笔法动作的定义逻辑,丝亳没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言,误导了几代人!
据我所知,市场上现有硬笔字帖多达千余种,随便选几个别人写的字帖,与庞中华写的硬笔字帖放在一起,不必仔细端详,只需用眼睛一扫就能看出来,庞中华的字,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说是最丑的也差不多。
倘若把王羲之、钟绍京、赵孟頫、文征明、成亲王、徐元礼、郭尚先等历代毛笔小楷字帖,同庞中的字帖一同摆在哪里,专门让哪些崇拜庞中华、喜欢庞体字的人自己说,哪个不比庞体字强?! 谁不信? 你到〈书法欣赏网〉高清图片查毛笔小楷,回头再来和我理论。
庞中华最大的失误就是,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从来没把古代书法家书写的精品名作放在眼里,对别人的建议更是不屑一顾。
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硬笔法书法基本完成了嬗变过程并初具规模。那时候,就曾有人对庞中华写的钢笔字,提出过善意的批评,建议他师法古人,当归于传统正道,可是他自以为是,执迷不悟,痴心不改,坚持他的所谓“写好钢笔字,做好中国人”的伟大理想,在努实现硬笔书法梦想的道路上奋勇直前。
以我之见,如果当年庞中华稍微有点包容心,虚心接受别人意见,改变一下审美思想,修正一下训练路数,以他那种执着追求的精神,只需要花费一年半载的时间,临一临毛笔小楷,哪怕就一个帖,结果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然而,事实证明,他却没有这么办。
如果用寒暑表来形容庞中华的字,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他的写字水平一直保持在零上1~5度左右,属于中下限,而且始终没有上升趋势。 造成这样的结果,完全是由于他最致命的缺点导致的。比如:
一方面,不深入钻研传统书法理论,不去从毛笔小楷那里找出路,对书法美学、字外功更是了解甚微。别看他讲课的时候用手风琴演示书法与音乐有关系,其实,那是故弄玄虚装像儿,在他写的字里面,怎么没有表现出来节奏感、韵律感?
另一方面,他过于自信、痴迷。总觉得有能力开辟一条硬笔书法新途径,于是,不崇尚古法,一门心思研究怎样写好钢笔。也许是,他深知走传统书法之路太费劲了,特吃工夫还受约束,不易出成果,哪有写字来的快呀……殊不知,文化底蕴本来就不厚实,还不虚心钻研传统书法技法,怎么能提升技艺水平?
也许,他的初衷就是,琢磨着如何努力实现做一代宗师的梦想,或者看到了卖字帖攒钱是一个大好商机不能错过。 所以,他把绝大部分精力与时间,全都用在编写字帖、办书法讲座等商业化经营方面了,哪有闲工夫研究怎么提高书写技能啊。不过,名利双收确实令人蛰伏。
应该说,庞中华根本不具备书法家资格,充其量只是个技术低劣的写字匠而已。有人说: 庞中华是中国硬笔书法领军人物……纯属胡说八道! 要说他是一位成功的书法商人,这个我承认。
简言之,庞中华始终走的是写字之路,而且是旁门左道,误入歧途了。他的所做所为充分证明,他与硬笔书法事业发展毫无关系!
如果说他成心想为中国写字教育发展做贡献,为什么不大力推介王羲之、赵孟頫……引导人们学习传统经典? 或者研究出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而竭尽全力研究怎么能把自己的字帖销量搞上去,希望庞中华的名字家喻户晓、驰名中外。这说明他的经营理念有问题。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我本人是五零后,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热潮高涨的时候,也曾经是一位发烧友、弄潮儿,当年,我是沈鸿根、王正良的追随者。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小练毛笔字,有传统书法功底。
在我的记忆里,打个比喻,沈、王二人帅领的是两路硬笔书法正规军,而庞中华带的是一支小小的游击队,各自主工方向牙根就不一样,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大不相同。沈、王走的是正宗的书法艺术之路,而庞中华恰恰相反,一直穿梭在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写字。
所以说,真正为开创中国硬笔书法先河做出卓越贡献的,引领大批硬笔书法爱好者走健康之路的,是沈鸿根(时任上海中华钢笔圆珠笔研究会会长、《写字之友》创办者)、王正良(时任中国硬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主编),另外还有房弘毅、卢中南、任平、赵彦良、顾仲安、李洪川……我想,五零后、六零后当中,喜欢玩儿硬笔书法的人(50岁以上的),都会清楚的记得这个历史真相。
总而言之,庞中华写的硬笔字,属于独创的现代字体。个性突出,习气太重,即没有实用性,也没有艺术性,不伦不类。 学着费劲、写着难受,根本用不上。而且,字帖页面版式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书法训练操作规程要求。尤其是中小学生不宜学庞体字。
以上是我的见解,属于学术讨论,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特此声明: 凡是庞体字痴迷者如有不同观点,请点击页顶端题主的题标,去单独发表评论,不要在我的页尾处留言。烦!
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大家支持!
庞中华,著名书法家,四川达州人,1945年10月21日生,1965年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当代硬笔书法主要开拓者。
庞中华练习硬笔书法几十年,临遍名帖,他主张对前人的书法不能一味临摹,应该创新。自1980年来,他有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我记得90年代初,我在湖南读书时,班里兴起“书法热”,全班50人,只有一个练毛笔字,大部分人练硬笔书法,而硬笔书法练得最多的就是庞中华老师的《庞中华钢笔字帖》。
我个人认为,庞老师的字无论楷书还是行书写得都非常好,字的间架结构处理得当,起笔、运笔、收笔一气呵成。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从事销售工作,全国到处跑。每到一地我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博物馆中有许多碑和帖,眼界也开阔了,无论是碑和帖,都要像庞中华老师说的那样:“不能一味地机械模仿,要加以创新”。就像宋徽宗赵佶所创的瘦金体,个性极为强烈。运笔灵动 ,笔迹瘦劲,风姿绰约。一般人是临摹不出来的。
所以,庞中华老师的字我们不但要临摹他的形,更重要的要领会他的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