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性格多面性的表现

我们认识曹操,大多从《三国演义》,少部分从《三国志》,更多的人是才影视小说中认识。

先说一下小说中的曹操,曹操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 ,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然后用武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统一了北方,为推动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过激的一些做法也使他背上了的恶名,《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一方面,曹操机智勇敢、豁达乐观、爱惜人才、奖惩分明、体恤百姓、不惮风险。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深刻。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作者又以着力鞭挞了曹操的奸诈狡猾、残忍狠毒、疑心重重、虚仁假意,这些基本上是根据史料的,也符合历史的真实。使的后人给予他毁誉参半的不同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可看作他极为复杂的双重性格之写照。

《三国演义》作者继承了蜀汉以来“拥刘反曹”的思想,并做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和刘备的仁慈相对立,将曹操刻画为一代奸雄,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也正是鲜明的对照。他杀吕伯奢全家时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一生行动的哲学。

他为报父仇,进攻徐州,“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

对待部下的奸诈、残酷更是无所不至。他军中缺粮,先命令粮官王垕用小斛发军粮,然后又借王的“头”来平息众怒。

他为了追查在许都纵火的耿纪的馀党,竟用讹诈手段把站在红旗下面的三百多人全部斩杀。

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事实上,曹操可以称为一代枭雄,《三国志》刻画了曹操的多面性。

这里就举例回答他的奸诈一面。

1、梦中杀人

曹操生性多疑,总是担心还有人在他睡着之后刺杀他,于是他相出了一个梦中杀人的招数,专门将一个侍卫杀死,从此人们都格外相信他梦中杀人的事情,在他睡觉睡着了之后都没有人敢靠近他,可见曹操的阴险狡诈。

2、行刺张让

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张让发觉,派人追捕,曹操挥舞着手戟,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张让的卫士无法接近他,曹操且战且退,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逾墙而出。

3、望梅止渴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4、忌杀杨修

曹操生性多疑这一性格特征,在忌杀杨修这一事件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后来杨修辅助曹植对抗曹丕,令曹操心生猜忌。曹操信奉的是“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准则,所以杨修不得不死。

5、误杀吕伯奢

当时曹操被董卓追杀,他逃到吕伯奢家中,但吕伯奢不在,由于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等人要杀他,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发现是误杀。于是离开,在路上遇到吕伯奢,可能怕吕伯奢泄露自己的行踪,也一起杀了。做事很果断。

6、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7、宴长江赋诗误杀刘馥。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 这首诗很有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然后刘馥说此诗中的乌鸦绕树,乃不详之语,就被曹操一怒之下给杀了,后来醒酒了,难免惋惜一阵。反映了曹操的反复无常。

以上是曹操的奸诈,下面是曹操的大度容人,唯才是举。

1、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以关羽为例,曹操对关羽算是照顾有加,他知道关羽走了之后势必成为心腹大患,所以对关羽十分礼让。这也体现了曹操用才得雄才大略。

2、不计前嫌,重用张绣

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是死在张绣、贾诩之手,连曹操也差点难逃一劫。可是当张绣贾诩向曹操投降的时候,曹操一样重用他们。可见,曹操爱才,多么急切。

3、曹操还重用张辽、张合等人,由此看来,曹操的人才任用很冷静、客观,他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打破了世俗门第的观念。他的这一性格特征为他撑起了魏国的大半片江山。

4、大度容人

曹操大获全胜后,将所得金宝缎匹赏赐给军士。在图书中检查出一捆书信,都是许昌及军中诸将和袁绍私通之信。身边左右军士说:“可以逐一核对姓名,全部抓来杀掉。”曹操说:“哪能这样!当时袁绍实力强大,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啊!”命人把书信一把火全部焚烧,从此不再追问。

5、不杀祢衡

祢衡年少就已经出名,孔融这些人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可祢衡异常高傲,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即便是和他关系非常好的杨修、孔融这些人,在他嘴里也常常被贬得一无是处。孔融将他举荐给曹操,没想到祢衡连续两次当众羞辱曹操,曹操最初是真的想要用他,可祢衡先是称病让他非常没有面子,随后又多次当众辱骂他,曹操最后不得不把他到刘表那里。

6、不杀陈琳,重用之。

陈琳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了一篇战斗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当时曹操正苦于偏头痛,侍卫们把陈琳的檄文拿来给他看,曹操惊出一身冷汗。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陈琳无处可逃,被曹操活捉。曹操大骂陈琳道,你写檄文,骂我也就罢了,为何要骂我的祖父和父亲?陈琳说,我是没有办法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最终,曹操爱惜陈琳的才华。饶了陈琳,还封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后来,又提拔他为丞相门下督。

7、活捉赵云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杀出重围,当时的曹操手握重兵,却眼睁睁的看着赵云离开。因为曹操爱赵云之才,想要活捉赵云 最终让赵云救出阿斗。

曹操的本性不坏,诚实、善良、正直,爱说实话,但是,时代不允许他这样。

曹操的性格的奸诈也是被当时形势所逼,他也想成为一个能臣,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当时的情况如果曹操不奸诈,那么很有可能生存不下去,所谓“宁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

我们认识曹操,大多从《三国演义》,少部分从《三国志》。

曹操是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 ,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然后用武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统一了北方,为推动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曹操机智勇敢、豁达乐观、爱惜人才、奖惩分明、体恤百姓、不惮风险。

另一方面,曹操的奸诈狡猾、残忍狠毒、疑心重重、虚仁假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可看作他极为复杂的双重性格之写照。

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可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三国演义》作者继承了蜀汉以来“拥刘反曹”的思想,并做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

书中曹、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主要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

和刘备的仁慈相对立,将曹操刻画为一代奸雄,其残酷、欺诈的性格和刘备也正是鲜明的对照。

但是,曹操才华横溢,性格豪爽,诚实勇敢,足智多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复合型人才。而刘备假仁假义,横征暴敛,残酷的盘剥百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3087.html

(0)
上一篇 2022-11-10 下午2:21
下一篇 2022-11-10 下午2: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