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九鼎在洛邑~九鼎是王权的象征,西周法理首都是洛邑。
《史记.周本纪》: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多如牛毛的青铜铭文都记载了西周诸王在成周洛邑(洛阳)的执政和分封情况。
《北京圉卣铭文》:“王蘡于成周,王赐圉贝”。
《孟爵铭文》:唯王初铸于成周。
《静方鼎铭文》:王在成周大室。
《卿方鼎铭文》:唯四月,王才成周。丙戌,王在京室,赏贝。才安典卿贝,用作宝尊彝。
《德方鼎》铭文:“惟三月,王在成周,
此外,成周鼎、成周王铃、穆公簋盖铭、令彝铭等等
都记录了西周诸王在成周洛邑执政的情况。
成周(洛邑)~“《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居住)于成周”。
从出土西周金文资料看:
周王活动在以下地点。
成周、宗周、莽京、奠、淢、丰、新邑、王城、镐、新邑、下淢
西周主要都城:成周、宗周、莽京。不排除奠、淢、丰、新邑、王城、镐、新邑、下淢做过短期都城。
张亚初编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西周青铜铭文中,有“成周”二字者近百件,有“宗周”二字者28件。镐京0次。可见成周(洛邑)在西周时期无可比拟的政治中心地位位。
宗周~宝鸡周原博物馆已经把“赫赫宗周”的牌子亮出来。1933年考古至今,都没能在西安所谓丰镐遗址发现任何一处西周天子遗址,没有发现任何与西周都城有关的考古证据。
《隋书卷六十八 列传第三十三·宇文恺》: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壮丽。
盛唐百年,皇帝在洛阳的时间近50年,高宗显庆二年(657)诏改洛阳为东都,两京并重,官司准长安,洛州官员品阶并准雍州,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同西京长安,天下譬犹一身,两京,心腹也,州县,四肢也。
开元盛世,玄宗开元在洛阳11年,好好的,回到西安专心泡妞,有了安史之乱,天子九逃,国都六陷,隋唐大运河是奠定盛唐的基础,枢纽是洛阳,粮仓在洛阳,盛唐关中闹饥荒,东都是爹娘,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人称“逐食天子”
1、法理上的说法,两地都是唐朝都城,洛阳是“东都”。长安是“首都”
2、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其实都有多个都城,比如明朝就有南京与北京,清朝有北京与盛京……
3、长安,虽然经过隋、唐两朝的重建,但是因为地处西北,土地相对贫瘠、降雨量少、可饮用地下水不足、农作物产量低,无法承担都城密集的人口,上稍有天灾,就会发生饥荒。即便是在富裕的隋朝,隋文帝都曾经带着整个长安城的百姓,千里迢迢到洛阳“就食”,也就是到洛阳去找食物。
4、唐朝建立之初,人口只有隋朝的15%,长安的地理缺点还不十分突出。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代,因为国家安定,人口迅速膨胀,所以长安承载力不足的缺点突出,武则天及此后的皇帝,多数时间都在洛阳办公。长安城只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所以看唐史,会让人搞不清,长安、洛阳,到底谁是都城的疑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