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吧。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自己都说了,中庸虽然是他推崇最高的德行,但是人少有能长久坚持的。
中庸有个很特殊的行为守则是“慎独”,人在独处的时候也不忘坚持操守,以慎独至诚,以诚致中和,但是难啊。见利忘义,独处心存侥幸是人性常有。立论:人人中庸世界平和,但是很难做到人人中庸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纵情肆意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世间周边有何止五色、五味、五音?人心杂欲有何止纵情肆意?乱心妨行的又岂止难得之货?树欲静而风不止,已成常态,人心浮动意狂,行为难以坚持。心意浮动不一哪里来的诚意?行动因利而乱、因事而扰哪里来的慎独?没有正心诚意、有不慎独于行,达不到中和的。中和就是中庸!
一人一心都是难事,何况万众一心?用中庸调谐个人可以,调节世界?难。古代,天子以权衡天下,诸侯以军镇四方,而后法令致,而后德教。分权以衡,刀兵以镇,法令才能推行,之后才能德教百姓,至少推行是这样。至于败落?先是民吏为私利而害中庸,法失中庸而众怨;而后从乱者甚,诸侯之兵武不足以镇四方,则乱起藩镇割据;最后天子失权则天下逐鹿。维持中庸是刚需,但是不见得大家都支持的,很多不安分的人要趁乱才能取利,想人人安于中庸太过理想化,不现实。现实中的中庸是非常脆弱的,人私心一动,就不是中庸。修行几十年,乱道一瞬间,很难做,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所以立论是正确,但完全没有可操作性。除非“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那样的天下太平,也不知道是不是好事,无非就是愚民,使明白人失去蛊惑人心的社会环境。但是这样做,好吗?使民绝智弃圣,使圣人慎独自持?这样玩的前提是世界一统,就算世界一统,历史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天下的分合,不过当权知者的游戏。
如果做不到愚民,那么就只有“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了,匹配生产力和社会需求。
至于中庸?求安稳可以有,但是富贵险中求,你可以自己求稳,但是没办法阻止他人谋利啊。有人希望一切平稳按部就班,有人希望投机取巧弯道超车,各有各的道道。
至于其他?心定才不至于行乱,若是心里有了定见诚于心就好了,若是心里什么也没有,按照规矩,慎独也行。无非就是戒定慧,慎独致诚走的是持戒定心的路子,如果自己都能定下心了,前路自然明朗。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城,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因为诚于心意而明白道理,修性修心;因为明白道理而做到诚于心意,修行修教。其实最终目的都一样,内诚于心、外明于事,发慧而已。
一厢情愿而已,文化冲突是难以调和的。出去办了那么多“孔子学院”,不过是教点中国语言文字,传播一下中国现代文化而已,与孔孟学说毫不相干。
然而即便这样,人家也不愿意接受你的文化。究其原因,中国的文化(无论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国学”还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现代中国文化),与国外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为基础的国外文化,都是互相冲突的。
谁都不会相信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庸思想的儒家文化,是拯救世界、带来和平的文化,因为这本身就意味着要否定他们坚信不疑的文化。
况且,就算是大家认可、并遵从了中庸之道(比如遵从科学),那么谁的思想、理论、方法才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呢?可能依然是争论不休,唯我独尊。
所以,还是听从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世界竞争和发展的道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