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谁来种地?”这是近年来频频被人们提起的一个严肃问题。一方面,一些地方从事耕作农民的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上,很难看见年轻人的身影,从而给人一种无人种地的感觉。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空心化”的现象,田地抛荒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
这是不是意味着当下出现了“农民荒”、耕种劳作后继无人了呢?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谁来种地”如同20年前“明天谁来当工人”的疑问一样,都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需要人们理性看待。比如,有人说,上述一些现象反映出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可是,现实情况并不是农民的数量少了,而是多了。在一些农村地区,“一家一户几亩地”的小农经济模式还客观存在着,在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凸出、农业生产效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下,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城镇转移。而且,所谓的“田地抛荒”并不是规模化、普遍性的抛荒,而大多是贫瘠田地抛荒和季节性抛荒等,还有一些是农民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造成的抛荒,我国粮食连年丰产、粮食价格保持稳定的事实正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国内的农业生产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不少地方,农业生产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依赖人的体力,而是规模化和机械化,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进一步减少。不难想象,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今后只要会操作农业机械,即使是老年人,只要身体没什么大毛病,也能胜任耕种工作,又何必非得是强壮的年轻人来干呢?
客观来看,“谁来种地”,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农民选择进城打工,一些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都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反映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打破、农业耕作收入相对较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实。试想,如果种地的收入不如城市打工,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不如城市里丰富,一些农民当然会想成为“城里人”。对他们来说,这是理性的选择,无可厚非。反过来说,如果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不断提高,亦会吸引劳动力向农村回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回答好“谁来种地”,关键在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比如,进一步做强农业、提高效益,需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需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同时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务农收入,从而增强农业的吸引力,让愿意种地、能把地种好的农民多起来。只要我们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公众自然也不会为“谁来种地”而忧虑。
平原的话老农民干不动了,租给村里的中年劳动力 ,老农民百年之后,他们的城市子女们继续继承租给村里的劳动力,城市的儿女肯定不会种,收点租罢了,就这样循环着,由于地多,承包地主就雇人播种,浇水,施肥,机械收,产量是未知数,反正地多,地多总的来说,比较吃香;
丘陵山区的话,抛荒的可能性就大了许多,路不好走,机械进不去,承包方也不愿意种
如果是这样的话,民以食为天,城市市民吃喝成本大大提高……
房贷的一批生活压力更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