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
我们知道洛阳是我国名副其实的古都,在历史上曾经是帝国的都城,有着无比辉煌灿烂的曾经。
但是自唐朝灭亡之后,洛阳再也没有进入帝国统治者的视野,特别是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王朝都将都城选在了北京,而洛阳也在历朝统治者的忽视中,逐渐走向了没落,时至今日,仍然是普通的地级市。
那么作为曾经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洛阳,为何在元明清三朝彻底掉出了都城序列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洛阳的位置太不突出
元明清三朝之所以将都选在了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元朝开始,东北和蒙古高原作为新的文化板块,正式并入中华文明的版图。
在元朝之前,蒙古高原虽然被唐朝征服,东北地区也曾经并入唐朝的版图,但是都是以羁縻统治的方式存在,统治力是微弱和短暂的。
而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对蒙古高原的掌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对东北的掌控也达到了历史最高。
从元朝开始,因为日本的蠢蠢欲动,邻近的朝鲜半岛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敏感地带。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在确保蒙古高原和中原地区统治稳固的同时,还要牢牢的将朝鲜半岛边上的东北地区控制在手中;而清朝在入主中原之前,为消除后顾之忧,也将蒙古高原南部纳入版图。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元朝还是清朝都需要在中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之间寻找一个可联通和威慑三个板块的城市。
而这个城市只能处于三个板块的交界处,因此将都城定在了北京。
明朝虽然没有直接掌控蒙古高原,但是一度控制了蒙古高原南部地区。这也使得北京在明朝的政治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虽然在安全性上能够得到保证,但是其对蒙古高原和东北的辐射力微乎其微,因此不适合作为元明清的都城。
2、洛阳的衰落积重难返
一般而言,如果洛阳不能作为帝国的唯一都城,那么它可以作为帝国的陪都而存在,例如唐朝时期,都城为长安,洛阳则为陪都。
但是有意思的是元明清三朝从来没有以洛阳作为陪都。元朝时期都城为大都,陪都为上都;明朝时期,都城为北京,陪都为南京;而到了清朝,北京继续作为都城,而陪都则改为热河。
三个王朝的陪都之所以不选择洛阳,是因为洛阳只能是长安的陪都。而因为长安在唐朝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所以和长安命运相连的洛阳,也最终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在唐朝之前,帝国以大陆型经济为主,其对外贸易的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因此帝国的主要扩张方向是东西方向。洛阳作为长安的陪都,主要发挥着向东辐射中原的作用。
而唐朝灭亡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帝国的进取方向也从东西向转向南北向。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洛阳作陪都,意味着帝国将扩张方向重新转向西部,这有悖于帝国的扩张方向。
所以洛阳不可能作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陪都也不可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河南、陕西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所以早期的朝代,如夏朝、商朝和周朝的都城,大部分在河南、陕西境内(山西南部、河北南部也有),而河南、陕西的核心区域就是伊洛平原和关中平原,所以洛阳和长安长期作为汉族王朝的都城。
其实,洛阳作为都城的时间很早,夏代都城和商朝早期都城就在洛阳,分别是斟鄩和西亳。后期王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一般先长安后洛阳,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都曾作为都城,长安是都城时,洛阳也是陪都。
后来战乱,长安、洛阳多次被夷为平地,宋朝时,长安已经没落,且靠近边陲,所以不再适合作为都城(唐朝时,长安就被吐蕃攻陷了好几次)。而洛阳是最适合作为都城的城市,宋太祖时期就想迁都洛阳,只是由于大臣阻挠没有实现,这也导致北宋被金国攻灭(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辽、金、元等都把北京作为陪都或都城,北京的地位上升。北京靠近北方,进可征服天下,退可纵横草原,是个理想的都城。后来明清也把北京作为都城,北京营建的越来越规模宏大,而长安、洛阳迅速没落……
中原王朝都城的变迁,也表明了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随着航海时代的发展,内地作为都城已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所以都城东移,越来越靠近大海,比较符合历史的潮流。这就注定洛阳不会再成为都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