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科幻爱好者一员,在此十分荣幸与大家一起探讨此话题,不过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中国科幻一词的概念问题,因为其间还包括着科幻文学等。故此对“中国科幻”的理解,这里我们专指“中国科幻电影”。
确切说,8月9日上演的《上海堡垒》,由于观众受之前中国首部科幻奠基作品《流浪地球》影响、人们的期望阈值没有得到完全满足,或者说跟大家原来心目中所想的压跟不是一样,影片方一出场,立即招来纷纷议论。
褒扬者之有之、贬斥者有者,当然更多网友表达的,都是在向出品方倾诉他们的失望。其实归结起来,问题重点无外乎:为什么没有跟美国科幻片一样的大场景、高科技?为什么中国人此前都带地球去流浪了你今天却还守着个地堡不放、再不济也该让咱国人去趟外星呀?
退一万步说,人家头个吃螃蟹的流浪地球出品方都已经搞到那个程度了,你这后面来的,起码也得比人家起点高或至少弄点什么惊喜吧,不然咋对得起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期待呢?
由此可见,我们的《上海堡垒》,并没有能完全满足大众的期盼与需要,那么是观众的欲望错了还是影片本身的问题?实际上,都没错。
作为中国第二部上演的国产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与此前的《流浪地球》一起,两朵金花齐绽放,为中国科幻电事业的发展,在工业化、本土化、类型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有益尝试。
凡事都一样,有开头就会一直继续向前行走下去,那在《上海堡垒》之后,中国的科幻电影究竟会如何发展?就目前速度来看,笔者凭有限视野和个人认知预估,觉得会在以下三个方面首长取得突破。
一、形成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伍。
按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速和综合实力,我们不缺资金,可以说我们的资金需要的就是能高速发展和产生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在这点上电影尤其是其中之珍稀品种科幻电影正合所需。
但因为受此前科技实力与工业化水平能力制约影响,我国的科幻电影发展开始得晚、行进很难,举步维艰,无人才、无技术、无经验,一穷二白起家,这正是作为先锋的《流浪地球》等先行者走过的道路。
如今,随着以《上海堡垒》为代表的一批科幻影片陆续上演,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能力和工业化水平实力提升背景的支撑下,经过历练,在科幻电影制作领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只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这从上述两部电影爆出的、动辄就有数千或上万人员参与影片特效等环节的制作即可看出。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差距,但目前我们正在迎头赶上,只要有这样的一支“大国匠人”队伍存在,相信要打造优秀的科幻电影作品,于我们而言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有信心而且也有能力一定能够做到。
二、展开多样的风格类型探索。
以后我国的科幻电影发展,将进入风格多样,不同艺术类型、艺术形式并存,百花齐放、百家峥嵘的时期,这从近期上演之《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作品的走向也可看出来。
这三部电影,三种花样、三条道道,所走路数和所用绝招,既且同且异,又玩法相佐。同的方面,大家都是聚集在“科幻”这面大旗下,产出作品皆贴罩着科幻标签。
所异之处,《流》用的是大场面大制作大工艺,就连故事都牛皮哄哄的劳资就是流浪也要把地球要带上,这是何等的创意!而《疯》呢更是由名及义,你外星人不是比人类牛逼吗,那劳资就先把你整来当猴耍耍开心上几天再说,反正爷在地球爷怕谁?《上》则干脆搞个叠合折中:你们不是来不来就开枪开炮轰个翻地覆、你们不是动不动就用情用心爱个死去活来吗?那好,俺都给你们凑一锅煮了吧。
这就是目前我国科幻电影市场呈现的状态:多样性发轫,不同风格探索开始。这也是前述为何上海堡垒开演即遭白眼之故:那是因为,眼下我们的观众除了大鱼大肉之外,大家尚且还吃不惯杂菜烩菜。
其实,人的胃口也是需要培养和适应的,这里有个时间和引导过程。而且,根据趋势,以后的科幻市场,或许将会有更多不进入院线的网大电影、网剧等种种作品涌现,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接下来都将进入更加丰富多彩时期。
三、促进行业短板快速补强。
如前所述,我们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和雄厚科技实力支撑下,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实践,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不足之处也渐渐暴露出来,那就是编剧人才的馈乏。这实际上也是先天不足、制约我们整个科幻产业发展的短处。
众所周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经济落后、生活困难,我们更多关心的,就是怎样吃饱穿暖,所有的追求和欲望,也都偏重于物质。毕竟人首先得活着,即使在精神层面,我们更多关注和倾向的,也都是形而下的人文世界而非虚无缥缈的幻想与灵魂。
诚然,这样的文化土壤,反过来也决定着其间蕴育的人才特质。就算是编剧,我们拥有的更多是现实主义和其它类型的编剧,中国是农业国,我们写大地和泥土的编剧全球屈指,但若论科幻,这方面题材编剧所占比列,估计在现有的整个编剧人才队伍中,连百分之一的比列结构都不到。
这从目前我国电影行业三分法,即“投资、制作、发行”,这一特定的行业等级分类上便可窥端倪。这一分类方法可看出,编剧在行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是低而是一次性没有。
为何就不能四分呢?要我说,在“投资、制作、发行”的前面,就应该再加上一个环结:创作,以其对应编剧的生产,这样才算严谨科学。
其实一部电影产品进行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就是从编剧手上开始的,只有编剧生产出了合格的并且是质量优秀的产品:剧本,才谈得上后面的制作发行等其它环节的生产。
同理,如果要是剧本太差或者不合格,那么在此基础上生产的产品“电影”、也将是缺少人看或者没有高票房基础的。如此谈何赚钱赢利?既不会有人关注也无利润可赚的电影,你还吃力不讨好劳心费神弄他做啥?
像有一些电影作品,明明存在很多问题,如有的故事老套、逻辑混乱,有的人设单薄、主题肤浅,等等。这些问题本来都可以在尚未生产(制作)之际就以修改剧本的方式将其处理掉,为何偏篇要等到片子上演没人看、贴钱赔本还挨骂了,才懂得后悔才愿意反省?
这反过来也说明,编剧在当下行业中的作用与地位,一方面人才缺乏,一方面较少话语权。或许,这些制约整个产业发展致命的“短板”,在《上海堡垒》上演之后、促使人们总结得失成败之余,能够进一步补齐补强短板、以期更好的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除上述层面进展之外,接下来,我国的科幻电影行业或将迎来一个最重要的节点,也是真正的发展高峰,那就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科幻电影,无论内容形式、风格类型、艺术流派、表现手法,抑或是生产和经营主体,都将呈现一片眼花缭乱、异彩纷呈的多样局面,预计这一“盛况”将会持续十年左右时间。
到那以后,经过高速发展的我国科幻电影,将会进入一个理性回归的“洗牌”阶段,从此步入正轨并历经同样十年左右磨砺,又将再次转入新一轮爆发以及高质量的黄金发展时期。当然那将是20年以后的事了。相信二十年后,中国科幻的成就也将与中国科技的成就一起,昂首全球,惊艳世界。祝中国科幻,天天向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5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