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的周天子的地盘

春秋战国诸侯们地盘为啥没有像周天子一样越分越小?

如果是考试题目的话,应该是考“分封制”和“推恩令”的区别。要说清楚,还得先了解一下“分封制”和“推恩令”!

1、 周代的“分封制”

“分封制”起源于何时,目前还很难考证,但至少黄帝轩辕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在黄帝之前的伏羲、神农时期可能就已出现。

《史记.五帝本纪》: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在三皇五帝时期,实行“部邦共主”制度,当时天下出现了很多的部落和部邦,每个部邦相当于一个诸侯,这些诸侯尊三皇五帝为天下共主。禹传位启,建立夏朝家天下后,许多部邦不服,纷纷反叛夏朝,夏朝统治者自然派兵镇压,反叛被镇压后重新建立新的部邦,这个过程就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这些新的部邦又称“封国”,后来叫“诸侯国”,这就是初步成型的“分封制”。再后来服从夏朝领导的、靠近夏都的部邦也称“封国”或“诸侯国”,边远的部邦及不服从夏朝管理的部邦统称“方国”。夏朝及各封国、方国的领导人实行“君主世袭”制。正式完成了“部邦共主”制度向“君主世袭”制度的转变。

周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分封制。将打败的商朝国土留下一部分作为“自留地”以外,将其余的土地重新赐封有功之人或对历史发展有贡献的贵族后人,这种实打实的封国共计71个。共中姬姓封国53个,三皇五帝及夏商后裔、异性有功之人封国18个。除了这71个实打实的封国以外,还有330个没有被灭国的封国、方国宣布接受周天子领导,这些又叫“名义封国”,“实际封国”加上“名义封国”共约400个。另外当时在周王朝边远地区的大大小小的部落或部邦,为了获得和平和正统的名义,宣布服从周天子领导,这些称为“服国”,共计约800个。71个“实际封国”+330个“名义封国”+800个“服国”,共计1200个。这就是周初封国71个、400个、1200个三种说法的由来。

周天子把土地分封出去以后,为了加强统治,要求诸侯国必须尽一定的义务,主要包括: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朝保土守疆、随从作战、纳贡、朝觐述职。

在诸侯国内,为了表彰嘉奖有功人士或贵族之后,也会进一步对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也会对自己的家臣或士进行分封,这就形成了周朝等级森严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分封治理结构。

2、 汉武帝的“推恩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县制。秦二世而亡后,项羽短暂统一,又恢复了分封制。楚汉争霸,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制”与“郡县制”并举。其中,分封为王的只针对刘氏宗族,其它有功之士只能封侯,为刘邦打天下立下不世之功的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也只是被封为酂侯、留侯、淮阴侯。汉初诸侯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不大,倒是封王的刘氏诸侯一天天坐大,最终在汉景帝时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为了削藩,限制诸侯王的权力,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就是要求各诸侯王将自己封国内的土地,除了自留一部分给自己和嫡长子继承外,其余土地都要分给子孙,名义上是对诸侯王的子孙中除谪长子外的其他人施以恩惠,以达到实际上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3、 “分封制”和“推恩令”的本质区别:

比较“分封制”和“推恩令”,发现两者很像,都是层层分封,把封国内的土地一层层分下去,越往下分,后分的诸侯封地越少。中山靖王的后代刘备最后无地可分,沦为平民,靠织席贩屦为生!

但是两者又有根本区别,主要有:

首先,名分上——“推恩令”分封的是“诸侯”,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士”分封的只是“食邑”。

元狩二年,汉武帝根据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各诸侯王国,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要拿出土地分封给其它的子弟,并且分封的是列侯,也就是这些新分封的列侯,在名义上就是比诸侯王等级低一等的侯爵!《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由于推恩令的实行)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李广奋斗一辈子没有得到的封侯,一个推恩令,就诞生上百个“有名分”的诸侯。

相比推恩令诞生的那么多的诸侯,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就没那么好运气了,他们分封得到的土地,只是他们的“食邑”,土地是你的,土地上的人也是你的,土地上的产出也是你的,就是没有“诸侯”的名分。比如,孟尝君的食邑是“薛”,孟尝君又号“薛公”,但薛公只是表明你是薛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不是“薛侯”!韩魏赵三家分晋后,也不是诸侯,还是卿大夫,只有通过了周王的任命后才是诸侯。田氏代齐以后,也是得到周王的册封后,才有了诸侯的“名分”。春秋战国时代,那么多卿大夫、那么多家臣、那么多士,能像韩、魏、赵、田那么幸运的,廖若辰星!

其次,主权上——“推恩令”分封的诸侯是“裂土又分国”,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是“裂土不分国”。

“推恩令”的最大杀伤力,是把原来诸侯国的土地一分为多个,并且分出去的都是主权独立的侯国,和原来的诸侯王国没有关系。比如齐国一分为七,相当于一国变七国,那么这六个新诸侯国和原来的齐国是主权平行关系。

“分封制”下的各卿大夫、家臣、士的食邑虽然他们的主人后代可以继承,但是没有独立主权,依然隶属于各诸侯国,对各诸侯国君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管理上——“推恩令”分封的诸侯由中央政府管理,而“分封制”下的卿大夫和士的管理仍归诸侯。

“推恩令”诞生的诸侯国,其管理权限全部被汉武帝收归中央政府,诸侯王只管推恩分土,新诞生的诸侯国的名号由中央政府决定。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各诸侯国由所在郡负责管理,且各诸侯国的主要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并且,为了防止这些小诸侯国坐大,汉武帝还出台政策,限制各诸侯国参与政治。

汉武帝《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这个法令,事实上把诸侯国变成了“食邑”。

分封制不管分封多少代,各诸侯国内的卿大夫、士的食邑管理全部由各诸侯国负责,周天子不干预。用现在的行政管理打个比方,现在南京市下辖有11个区,以后不管11个区变成20个区30个区,但南京市的土地面积不会减少;不管多少个区,管理权限都属南京市政府。

4、 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清楚知道了,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诸侯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分完,周王室还保有很多的“自留地”,随着时代的推进,各种王事活动繁多,周天子要褒奖有功之臣,分封新的诸侯,就要从自己的“自留地”中拿出一部分土地分封下去,比如,东周初年,策封秦为诸侯,就把歧丰以西的土地封出去了,这样越封自留地越少。

而诸侯内部不管如何分封,都是“肉烂在锅里”。新封的卿大夫、士的食邑不管有多大,对外都还是诸侯内部的领土,还是在诸侯主权范围之内。

并且随着东周诸侯之间的兼并和杀伐,活下来的诸侯国土地会越来越多,最后活下来的统一全国,成为新的天子!

春秋初期,各个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领土不断变化!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西周政权,为了巩固新政权,周武王决定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在春秋初期,周武王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而且姬姓诸侯国就独占了53个,而在春秋末期只剩下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争霸,由此可见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诸侯国的领土面积是一直变化的,有的诸侯国的面积变大了,而有的诸侯国的面积则是缩小或是消失了。

周天子分封的各个诸侯国只有一定的勤王义务,对于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则完全拥有自主权,但是在诸侯国内再次实行的分封,各个领主往往只是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政治、军事、外交并不独立。周天子攻灭商朝以后,面对广袤的领土,创造性的提出了“分封制”,为了稳定各个诸侯国,周天子给了各个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自主权,使得各个诸侯国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国经济,但是诸侯国在其等地内再进行分封,并没有给予卿大夫足够的军事、经济、外交权力,甚至在战国后期出现了“郡县制”,进一步限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7264.html

(0)
上一篇 2022-12-01 下午3:33
下一篇 2022-12-01 下午3: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