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之前回答过一次,但是我觉得确实挺有意思的!所以不介意我再回答一次!
其实对于北宋来讲确实丢了燕云十六州,以后很多东西都成了一个问题,尤其是自己首都的安全!大家想想,如果黄河防线丢了,那人家的骑兵渡过黄河直冲你的汴京,你根本就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同时这很大一片的土地,你无论是生产秩序,生产条件以及生产力都跟不上去,为什么你生产了人家派骑兵过来打打秋风,你这种出来的东西,你这生产出来都物资直接拱手相让!你说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会吃这种哑巴亏吗?那这个地方的生产你要不要了?同时你还要不要保证你首都的安全了?
所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北宋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在自己的边境线上看似没有防备的一条防线,上面建立起来稀奇古怪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防御!
首先第一种防御条件兵器!其实北宋时期当时中国古代兵器达到另外一种巅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个时候士兵手中拿的弓箭以及士兵身上穿的铠甲达到了中国古代一种巅峰水平,相较于唐朝冷兵器的一种巅峰,可以说北宋达成了一种另类的巅峰,这种巅峰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就是用来防御的!
为什么要把弓箭的射程给他增长?为什么要增加自己甲胄的防御能力就是为了敌人在攻击我的时候伤不到我,而我的弓箭却可以远距离的杀伤敌人,这样的话在打防预站的时候我是占尽优势的,这种条件在打防御战的时候那是简直无敌呀!
也正是因为这种防御上面提供了大量优秀的兵器,让北宋在组织防御战的时候不用那么吃力,甚至于可以得心应手!北宋擅长打防守战,无论是在北宋时期的平夏城,还是在这之后南宋时期的仙人关和和尚原,宋朝都以自己优秀的军械武器装备,让敌人在攻击自己城池的时候屡屡吃瘪!
这是一个条件,同时第二个条件北宋建立起了一条漫长的复杂的,而且现在看来也是具有一定军事前瞻性的工事!
你能想到在北宋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打的到账了吗?抗日战争的时候,我国的抗日居民通过地道战让日伪军不停地吃亏不停地受到损失,这也是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但是随着现如今考古研究以及对于各地的挖掘探究表明北宋时期存在着大量的优秀的地下防御体系,我们统称为地道战,因为在我国曾经发现了大量北宋时期修建的地道,这些地道具有军事作用,也就是具有射击孔观测孔以及各种各样抵御敌人进攻的一种方法!
这是所有防御体系里面其中普遍的一个环!可以想象的就是在漫长的北宋与游牧民族的边界线上面,北宋的老百姓建立起了一套又一套的防御体系,而这些防御体系就是阻止这些游牧民族不听南下不停劫掠,并且保存自己的一个重要的东西!
第三。北宋建立起了一个大型的军事据点,作为北方抵御游牧民族南下的一个重要的缓冲地,这个地方在《水浒传》里面曾经有所记载,这个就是大名府!
《水浒传》里面大名府记录的时候写的很辉煌漂亮,但事实上辉煌漂亮并不能掩饰大名府他本身的作用,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北方对付游牧民族的一个临时据点!这个据点可不简单!
事实上,在失去了幽云16州以后,北宋方面急需要一个战略据点来抵抗游牧民族的,等下如果游牧民族绕开这个军事据点进攻后方,那么这个军事据点里面的布装部队就可以出击骚扰游牧民族的侧后!如果游牧民族选择进攻这个据点,那么这个据点可以占据这个地方据城而守,那么游牧民族军队就一直被牵制在了这个地方,无法继续骚扰四周的地点!
总之,通过一种又一种的防御手段,北宋可以说在鸡蛋上面完成了自己的跳舞!
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向契丹借兵,在太原登基称帝,攻入洛阳灭了后唐。契丹当时已经立国二十年,正有窥视中原之意,所以借兵给石敬瑭捧其当皇帝,而代价则是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借契丹兵立国,但这后晋也不过仅有九年国运,而且后晋也是契丹灭国的。947年正月,契丹攻克后晋首都汴京,后晋灭亡,契丹占领中原大部分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虽然辽太宗有意正式入主中原,但契丹人因纵兵掠夺,对原本中原各镇节度使严厉镇压,最终招来中原民众的反抗,辽兵北撤,辽太宗途中病逝。自此,后汉,后周,北宋,都失去了燕云十六州,没了万里长城这个屏障,河北地区门户大开,无险可守。
宋太祖开国时,对开国武将还是相当信任的,当时命令一些开国大将长期驻守河北军事防御要点,并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有些类似五代时期的藩镇节度使,在建设边防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对反攻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也会造成日后的藩镇割据,要知道五代各国的皇帝,除了朱温,全部都是各地藩镇节度使拥立的。
到了宋太宗时代,两次对辽作战失利,对辽政策转为防御,在河北沿边依托塘泊布置防线,并大力调整州军设置,以增重边防形势,显示出步步为防的特点。宋真宗时期重新设置河北军事防御区域,布置了三道防线以形成对辽的纵深防御,逐渐打造成大名府,真定府,太原府的纵深防线,整个河北路常年备战二三十万兵员。而两国以白沟河下游为两国的分界线。白沟河以南的今白洋淀、文安洼一线,多沼泽洼地,在这一条水路基础上,再不断开挖渠道,使塘泊之间连成彼此沟通的水系网络,成为了北宋的水上长城,阻挡辽国骑兵挺进。
在对外政策上,檀渊之盟后,北宋年年纳贡,相当于用钱买和平,居然也买来了百余年辽宋边境太平。但这失败的对外政策,还有长期备战的兵员,年年耗费巨大转运粮草,这些给予北宋朝廷沉重负担,导致北宋铜钱外流,北方中原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民众困苦不堪,可以说北宋后来的灭亡,也是因为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造成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7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