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缅怀当年的开国功勋们,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绘制了二十四幅画像。这些画像根据各自的官阶和贡献排定了顺序,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徐茂公、秦琼。
作为唐王朝的开国名将,李靖位列第八位,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这个排名与他的贡献并不相符,究其原因是其曾经在隋末时试图实名举报李渊谋反,还差点儿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因为这个“扣分项”,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排名才会大幅下跌。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还原历史,深入了解“大唐战神”李靖有勇有谋和善始善终的一生。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隋唐时期的著名军事将领。他为唐王朝的建立可谓居功至伟,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和尚书右仆射等职,被封为“卫国公”,谥号为“景武”并且陪葬于昭陵。甚至于,通过历朝历代的造神运动,他被民间百姓视为是“托塔李天王”。
李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曾经担任殷州刺史,被封为“永康公”;父亲李诠官至赵郡太守,深得隋帝的信任;舅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不断被隋文帝杨坚委以重任。
李靖从小就表现得天资聪慧,很早开始接受传统的封建教育,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舅舅的直接影响下,他不仅舞枪弄棒,而且还颇具军事才能,被誉为是“可与孙、吴一较高下”之人。
入仕以后,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任殿内直长和驾部员外郎等职。担任马邑郡(今山西省朔县一带)丞后,他开始与唐国公李渊有了交集,随其一同与突厥进行作战。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国内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已经此起彼伏。尤其是,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翟让、李密和江淮的杜伏威等人已经颇具规模,极大地动摇了隋朝的统治。
见此情形,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伺机而动发兵叛乱。李靖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点,深受隋朝大恩的他准备亲自向隋炀帝告密,经过化妆后逃离山西前往江都。结果,由于各地的起义不断,使得他在告密途中被困在了长安城。
617年,也就是大业十三年,李渊终于率军三万在太原起兵,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出兵关中。为了拉拢中间势力,他在发布的檄文中还明确“反杨广但不反隋”,很快便攻入了长安,顺带也俘获了李靖。
对于像李靖这样的“隋朝忠臣”,李渊自然不会心慈手软,下令进行处斩。临行前,李靖想到自己壮志未酬,随即就大声呼喊:
公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欲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本就欣赏李靖的忠义之气,加之此时也在用人之际,就在李世民的从旁劝说下赦免了他,从此归入秦王麾下被用作三卫。所谓“三卫”,实际就是“亲卫、勋卫、翊卫”这三种禁卫军的统称。
到李世民麾下任职后,李靖最初只是一名普通的幕僚。期间,他才逐渐展露出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李唐政权和洛阳的王世充对峙之时,南梁的萧铣政权却乘机出兵袭扰。在此背景下,李世民下令李靖率军前去增援,从此开始独当一面。
武德三年,李靖率军抵达南方后,深入分析了自己和萧铣的优劣势,认为只有一鼓作气才能取胜。于是,他联合李瑗和李孝恭的力量连战连捷,终于逼迫萧铣投降,成功将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收入到了大唐帝国的版图。
非常讽刺的是,就在萧铣刚刚投降之时,他的十多万精锐部队才终于赶到江陵救驾,自然也被李靖轻易收编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李靖坚持速战速决的话,长江中下游地区势必将会陷入持久战和消耗战。
打败了萧铣后,李靖算是彻底扬名了,真正成为了手握重兵的大将,也成为了各方势力都积极拉拢的对象。
称帝前,李渊对于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争斗作壁上观,希望兄弟二人可以相互制衡;称帝后,李渊开始旗帜鲜明地支持李建成,不断打压李世民的势力,甚至不惜剥夺他的军权,只保留了“秦王”的虚名。
李靖的横空出世,无疑给李渊和李建成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因此,唐朝在统一过程中后期的几场硬仗,基本上都是李靖打下来的。
武德四年,李靖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加封上柱国和永康县公。之后,他开始负责招抚和平定岭南地区,并最终将岭南九十六州都收入囊中,极大地加速了唐朝的统一进程。
武德七年,原本投降李唐政权的江淮农民军领袖辅公祏在丹阳发动了叛乱,李靖奉命前去镇压,很快就平定了局势,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极力赞许。据《旧唐书》记载:
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卫何以加!
这几场仗打完后,南方的局势已经彻底统一,李靖又被调任北方前去对抗突厥。在镇守山西期间,向来能征善战的突厥人都没有占到便宜,唐帝国的北境也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而与此同时,唐帝国的内部却极不平静,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之间的内斗已经到达了白热化程度。期间,李靖对此心知肚明,但他却一直都恪守本分,尽量不与长安各方进行接触,老老实实和本本分分地把守着北大门。
武德九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派遣亲信前去试探李靖的态度,希望能得到边军的支持。对于私下调兵的请求,李靖毫不犹豫地予以了拒绝。但是,他并没有将此事上报给李渊知晓,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事实证明,李世民虽然希望李靖能帮助自己夺权,但他两不相帮和秉持中立的态度也算是忠于唐朝。况且,李靖的弟弟李客师还是铁杆的“秦王党”,直接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且还立下大功,也算是变相替自己哥哥站队了。
626年7月,也就是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等人的支持和参与下,于长安城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借此,他不仅铲除了夺嫡的唯一障碍,而且还向高祖李渊彰显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迫使父亲退位并且传位给自己。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初,立即将边关的李靖调回长安任职。不过,随着“战神”的离开,突厥很快开始蠢蠢欲动,甚至趁机进攻长安,迫使唐朝签订了“渭水之盟”。
此后,这个盟约一直被李世民视为耻辱,发誓要消灭突厥后雪耻。贞观三年时,唐太宗任命李靖为统帅全权负责进攻突厥的战事。
出兵以后,李靖以雷霆之钧直捣黄龙,一举捣毁了突厥的王帐,就连颉利可汗也差点被生擒活捉。从此以后,突厥势力远远撤离了唐朝边境,此后数十年都再没有进犯过唐境。
随着吐谷浑进犯凉州,已经64岁的李靖再次挂帅出征,为唐帝国彻底解决了西北地区的危机。这次出征,成为了李靖最后一次谱写自己的军旅篇章。
此时,李靖已经是66岁的老人,而且实现了功成名就,堪称是唐帝国的最强武将,甚至有了功高盖主的危险。虽然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也很有容人之量,但李靖还是丝毫不敢贪恋权力,返回长安后就主动放弃了所有的军权。
到了贞观十八年,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前,还亲自前去李靖的府上探视。不过,此时的李靖已经70多岁,再难以统兵为国出战。后世通常认为,如果李靖再年轻十岁的话,李世民根本无需御驾亲征高句丽。
相比李靖,他的两个儿子就显得相对有些平庸。长子李德謇因为和废太子李承乾交好,在他谋反失败后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了岭南,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才将他赦免;次子李德奖则生性率真,并没有入仕做官,长期仗剑走天涯,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游侠。
649年,也就是贞观二十三年,退休在家的李靖病情已经恶化。当时,同样病情沉重的唐太宗李世民还亲临病榻前进行慰问,据《新唐书·李靖传》记载:
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在李靖溘然逝去后,李世民悲痛不已,特旨追赠其司徒和并州都督,赐谥号为“景武”,准其陪葬昭陵。八天后,唐太宗自己也在翠微宫含风殿内驾崩,安葬于昭陵。@文史不假
李靖是李世民时代最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堪称用兵如神。
相传李靖著有多部兵书,像《六军镜》《卫公兵法》等等,但大多已失传。
李靖不愧为唐初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征战数十年极少落败,立下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功,让后世的将军望尘莫及,官至尚书右仆射,又获封代国公,于是世人称之为“李卫公”。
李靖跟随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击败了王世充,后南下荡平萧铣和辅公袥,平定岭南诸部落。又北伐东突厥,为边疆扫除了隐患,让大唐得到稳定的发展。贞观九年,李靖又统领大军攻破西面的吐谷浑。
李靖忠于大唐,是忠臣的典范,历代称赞,一生为国为民,较之宋朝的杨家将有过之而无不及。李靖又被称为“战神”,他真的被神化了。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都看过“西游记”,应该记得里面有个托塔李天王,说的就是李靖,把李靖神化到了天庭里王者。大家知道,李天王是大神,即哪吒的父亲,在神的地位仅次于三清等寥寥数个。试问后世有哪位将军得到如此殊荣?从这一点已证明李靖十分厉害,没有那么厉害,在民间又怎会传说到这等地步?
因后世的神化,李靖的地位要比关羽和岳飞还高出一筹,在普通老百姓心里已成了守护神,而且是个没有任何瑕疵的神。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