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正儿八经的说说这个事儿吧,会产生这种问题是因为很多人对几个问题不了解。
首先,至少F-22竞标美国空军ATF项目成功,波音公司是获利的,虽说一开始参与ATF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概念设计阶段的公司有洛克希德、通用动力、麦道、罗克韦尔和诺斯罗普等几家公司,并且都提交了各自的概念性设计。
在当时波音公司的军机研制能力(主要是战斗机方面)基本在几家公司里就是垫底水平,要知道截止到1983年美国空军发出ATF概念设计招标时,波音公司已经有半个世界没“玩过”战斗机了,在此之前美国空军(前身“陆军航空队”)最后一次采购波音研制的战斗机还要追溯到1932年首飞的P-26战机。这种实力在洛克希德、麦道等战斗机大牛面前参与五代机项目,也就仅仅是参与一下而已,概念设计(也就是个PPT模型)竞标失败也没啥损失,反而获得一些参与的经验。
在项目概念阶段研制完成以后,经过美国空军一系列复杂的评估,验证/确认模式以及各大航空公司“强强联手”之后,真正能存活下来并最终进入制造原型机制造环节的只有两个方案,况且这两个方案也不再是概念阶段时各家单打独斗得局面,这两个方案就是:最终获胜的YF-22战机,由洛克希德联合波音和通用动力研制;YF-23战机方案(上图),由麦克唐纳·道格拉斯联合诺斯罗普研制。
说到这里,你应该可以看出在F-22战斗机竞标过程中,波音并不是输家,反而通过与洛克希德联合研制并作为F-22战斗机最终生产的分包商获得了先进战机研制的部分经验,终归是利大于弊的,至于丧失军机研制能力有从何谈起呢?
其次,会产生生这种问题,是对一些“名义”上属于波音的现代战斗机历史不了解。简单举几个例子,例如美军JSF战机计划,也就是后来的F-35项目,波音与麦道公司联合搞出的X-32(研制主力是麦道)与洛克希德·马丁联合诺斯罗普·格鲁门和英国BAE研发的X-35之间的斗争。这个东西失败了就失败了,波音本来就处于劣势,而麦道公司虽然战斗机研制领域功力极强能与洛马叫板,民机能力也很突出可以与波音抗争,但是最终还是被波音兼并,就可以看出这货的运营能力实在有限。
此外,二战以后得波音公司本就不是什么战斗机研制的好手,而现在令其在军机界名声大噪的几个产品也都是买来的:F-15战斗机麦道公司研制,后随麦道一起卖给波音;F/A-18战斗机麦道公司出品,后随麦道一起卖给波音,可以说如果没有收购麦道公司,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就几乎没有战斗机研制能力;而所谓的F-22和F-35竞标失败,一场根本就不存在,波音反而是赢家集团内的一份子;另一场败不败的也没啥关系,最受伤的是当时的麦道。
总体来说,有竞争对于军工研发是好事,能够迫使军工企业不断进步。而大型军工企业兼并重组在美国也司空见惯,谁又能说得清里面的的恩怨情仇,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军工企业集团都经历过多次兼并,洛克希德·马丁也不例外。一个或几个项目的竞标失败也不能决定什么,后来洛马不是也在价值130亿美元的MQ-25A“黄貂鱼”无人加油机项目中败给了波音,难道以后洛马就不玩无人机了?洛马和波音还携手一起研制新型远程轰炸机,在B-21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项目里2V1 PK诺斯罗普·格鲁门不是也败了么?所以,对于美国这些大军工集团来说,胜败实属兵家常事。
纯手机打字,难免有疏漏之初,敬请指正,谢绝转载。
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他的军事装备研制企业,同样波音公司也具备很强的武器装备的研制能力。在美国JSF联合攻击机的竞争项目中,波音公司输给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有许多人认为波音就此失去了美国军队用战斗机的研制能力,但事实上根本就不是如此。
波音公司目前仍然拥有两条战斗机的生产线,这就是F-15E 改进型号和F-18E/F超级大黄蜂,以及在超级大黄蜂双座战斗机基础上发展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斗机。最近在美国国防预算中就有包含采购8架F-15X战斗机的项目,另外美国海军最近订购了67架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波音公司在2018年获得了美国空军未来教练T-X项目,通过对这款机型的改进,可以获得一款轻型的攻击机,目前美国空军正在寻求一款轻型攻击机,T-X项目很有可能就由此进行一个有效的转变。
除了有人驾驶的战斗机波音公司仍在进行研制之外,波音公司还进行了无人驾驶的各种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其中包括和澳大利亚合作进行的新型无人攻击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