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走,其实不想留……这是崇祯帝当时的心情。他真的不想死,只是他没有了选择。
崇祯刚愎自用,杀大臣杀得文武群臣胆战心惊,开口就可能说错,说错就可能被杀,只有闭口不言才最安全。所以大臣都选择缄默。
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前,崇祯想到过退守南京。退守南京有逃跑的嫌疑,作为皇帝当然还得要点面子,他不想自己提出,于是把大臣召来开会,崇祯问大臣们,迁都南京怎么样?大臣不知道崇祯啥想法,怕说错话被杀头,没人吱声。
迁都是个敏感话题,你说迁都,你啥意思,是说我崇祯胆小不敢死战吗?你说不迁都,你想让我崇祯留着送死吗?你说把崇祯的儿子留下,崇祯自己退守南京,你这是想让我崇祯绝后吗?反正怎么说都可能是错的。以前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很多大臣无端被杀,到了现在,谁还愿意稀里糊涂送死,死也要死得其所不是。崇祯堵死了言路,关键时候没人敢说话了。
李自成咄咄逼人,北京危在旦夕,崇祯皇帝召集大臣开会研究应对之策,没有一个人到场,崇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崇祯无奈,逼后宫嫔妃自杀,又亲手杀了他最喜爱的公主,然后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走上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皇帝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逃到南京就能把王朝延续下去吗?这显然不可能。
明朝因万历怠政,王朝快速走向衰落,到了崇祯朝,国家机器的确运转不灵了。崇祯希望改变现状,中兴大明王朝,可是他的能力太差了,他的努力反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朝人才辈出,文臣武将林立,用好了,出现中兴还是有可能的,至少不会那么快灭亡。
袁崇焕和清兵对战从来没败过,洪承畴对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很有一套,曾经把李自成打得剩二十来个骑兵。用好袁崇焕和洪承畴,清兵很难入关,李自成也很难成事,北京会安然无恙,根本不用迁都南京。
崇祯接手的大明王朝并没那么糟糕,是崇祯自己把一手好牌打臭了,换一个能力强的皇帝,明朝不可能那么快灭亡。
假设崇祯逃到南京,把北京让出来,清兵和李自成必然争锋。在建立国家这方面,李自成不如清兵有章法,清兵胜出是大概率事件。胜者会乘胜追击,没有凝聚力的崇祯也会很快被吃掉。所以崇祯逃到南京,不会改变历史走向。
这基本是所有回顾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以及读者都会发出的疑问。
明从朱棣开始就设置南北二都,对南方的经营都超过历朝,可以说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力量,看起来支撑半壁江山都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对手是李自成还是清兵。
当初赵氏王朝被金人入侵,漏网之鱼赵构单枪匹马的逃出,白手起家的情况下还撑起了半壁河山,将赵氏王朝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老赵家能做到的事,老朱家同样能做到。
但事实是,当时崇祯朱由检并不是没有想过林往南京跑,他想了,但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大臣们竟没一个附和。
你再看看人家赵构手下的那帮文人,别的不说,一个张邦昌,还是宋奸,金人立他当皇帝,维持开封治安帮金人看家护院,一听赵构在南边称帝,皇帝也不当了,会不会被秋后算帐也不管了,带着手下的兄弟就来投奔。
宋太祖立国之初就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罪不及文臣,得罪皇帝了顶多就去海南旅游。
工资高,有地位,自然就对这家公司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到后来崖山一役大宋公司真破了产,多少文人跟着小皇帝跳了海。
而回头再看看朱家,从朱元璋开始,朱家皇帝对属部就苛刻著称,像防贼一样防着,动不动就廷杖动不动就砍头,一直沿续到了崇祯这里,从袁崇焕开始,一打败仗就追责,一做错事就砍头,杀了多少大臣,到后来能治国的能打仗的全杀光了跑没了,剩下一堆菜鸟生瓜蛋子掌权。
而皇帝南逃这件太大,谁愿出来担这责,你皇帝到是安全了,到了南京,明奸或投降派这样的帽子谁戴得住,谁都不愿做这个冤大头。
公司破产了,朱老板你得担着,天子守社稷,你不吊死煤山,怎么给天下一个交待。
朱由检死前狠狠的说,他不是亡国之君,但他手下的全是亡国之臣。
他没有想想,是谁造成了大明最后的败局,是他和他那一代又一代的君主们。
当时的大明,用最通俗的一句话讲:人心散了。
即使朱由检逃到南京,即使他手头再有几十万大军,但又能撑多久,后来南明的部队,有几个是在对抗清军的战斗中消耗的?
两个字,没戏!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9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