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宋江接受招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这可以从真实的历史条件和《水浒传》中的条件来得出结论。
一、 真实的历史条件
可以说,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缺少农民起义成功的大势。
中国历史上真正农民起义成功的只有一个半。半个是秦末农民起义,实际上陈胜吴广也失败了。刘邦只能算是借助陈胜吴广的势,最后篡夺了农民起义的成果。一个是元末的农民起义,最终朱元璋取得了胜利,毛主席对朱元璋的评价相当高。这两例能够成功,是因为顺应了当时的大势。对此,就不展开论述了。
而宋朝的农民起义次数也很多,但是无一成功,就是因为不具备大势。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是像有关专家所分析的那样,宋朝的农民负担与阶级矛盾的尖锐程度,不像其他朝代那样突出。
一是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最高时一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6亿贯,商业占财政总收入的70%,而农业收入只占30%。从中可以看出,宋朝的统治者不会把盘剥的重点放到农民身上。当时的普通百姓也比较富裕。林冲一个下级军官,能拿出一千贯买把刀,就说明了问题。还有史料说,包拯的年收入相当于现在的2000万元。
二是宋朝土地兼并也很严重。有的观点认为,这有些类似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就像英国的“羊吃人”运动。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会转移到工商业,或是会被收编到军队当中。当时,一个熟练的工匠收入,比一个知府的收入都要多。
因此,宋朝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规模都不大。方腊起义算是规模大的了,也不超过一省范围。很难形成那种其他朝代的席卷天下的形势。
真实的宋江起义规模不大,也没有接受招安,最后是失败被杀。
二、小说中的背景条件
一是队伍不具备“革命的纯洁性和坚决性”。各头领出身不同、身份不同,上山的原因不同,内部派系林立,对未来各有打算,难以形成合力。
二是缺少先进的理论指导和远大目标。其实,梁山好汉们最大的困惑就是以后怎么办?在98版的《水浒传》中,设计了一段晁盖与宋江的对话,这不是原著中的,但却是神来之笔。晁盖与宋江为梁山的未来发生了争执,宋江说:这些兄弟将来怎么办?他们老了以后,他们的孩子怎么办?还落草为寇吗? 从当时人的认知来看,确实找不到答案。至于也当皇帝的话,只有李逵们才会当真。这种可能性基本是不存在的。对比之下,我们就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伟大和必然。
综上所述,宋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梁山众兄弟的性命和将来,也只剩下了招安这一条路。
并不是只有招安一条路可走,主要是宋江想有个好的结局。水浒在宋江的带领下,已经有了壮大队伍,而且都是身怀绝技的好汉。宋江作为当时的公务员,他骨子里是不想入伙水浒的,到水浒也是被迫无奈之举。在经历了许多以后,他迫切需要给自己的身份平反,要回归自己公务员身份,为国效力。而且,他也想给跟随他的弟兄有个好的交代,于是,带领兄弟们一起投奔朝廷。可是,他的理想在当时昏暗的社会,在奸臣当道的时候是没有好结果的。
招安之后,水浒弟兄都不得善终。明智的不被招安的都脱离苦海了。这就是后来扮演宋江的李雪健老师所说的,他演完宋江后,不敢回家乡了,因为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认为好好的梁山好汉,都被他带沟里去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