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或许是三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背景帝,因为我们每每提及武圣人关羽的业绩时都会说“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于禁不是一般人,他乃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之一。正因为于禁是名将,才越发显得关羽的牛逼。
于禁绝非浪得虚名,他以治军严谨著称。公元197年,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突然反叛,曹军措手不及,全军溃逃。在乱军之中,唯有于禁所率领的数百名士兵一直保持阵型,且战且退,“虽有死伤不相离”(《三国志》),渐渐遏止了敌人的进攻。
待敌军退去后,于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途中遇见部分青州兵违法乱纪劫掠百姓,他怒而率部清剿。青州兵是曹操早期特别倚重的一个军团,他们平时多有骄横跋扈的行为,曹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曹军194年屠杀抢劫徐州百姓事件中,青州兵就扮演了主角。此番于禁竟敢动青州兵,他们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马上去找曹操告状。
很快有人提醒于禁:你赶紧去跟老头子说说情况吧,青州兵把你告了。于禁说,退敌事大,分辩事小。他先不慌不忙指挥士兵们构筑好防御工事,安营扎寨,然后才去拜见曹操,说明情况。曹操听完不怒反喜,说于禁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马上封他为益寿亭侯。
于禁后来在灭吕布、打袁绍和一系列平叛行动中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享受的待遇也是节节攀升,封邑达到1400户。于禁个性刚毅,特别注重维护纪律和制度的严肃性,颇有法家思想,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他杀昌豨和接管朱灵的军队。
昌豨是山东境内一个拥兵自重的小军阀(或者叫土匪头目),曾反反复复归顺反叛曹操N次,是个出尔反尔的投机分子,不过他和于禁是旧相识,私人关系不错。昌豨最后一次反叛时,曹操派出了于禁去对付他,昌豨一看于禁围城,很快就识趣投降了,想着再找机会反水。
昌豨投降后,大家都说把这货绑了送由曹操亲自处置,没想到于禁不同意。于禁说,曹公之前常命令“围而后降者不赦”,昌豨虽然是我的老朋友,我怎么能因此违背曹公立下的规矩呢?说罢,他力排众议,流着泪斩了昌豨。曹操听后也感叹说,真不该派于禁去,他一去昌豨肯定活不成。
朱灵原来是袁绍的部下,他在曹操早期和陶谦打仗时被派来支援曹操。来了后,他觉得曹操比袁绍有前途,就带着自己的部队转而追随了曹操,不再返回袁绍的阵营。朱灵跟着曹操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功劳,但他仗着自己是带着团队加盟,平时有点不太受曹操管束,让曹操很恼火。
有一天,曹操决定派人去剥夺朱灵的兵权,但派谁去非常难办。朱灵一个人不足为虑,关键是他那一帮老部下很难镇得住,弄不好就反了。最后,曹操派去了于禁。于禁带着几十个人大摇大摆进了朱灵的军营,公开宣布了曹操的命令。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谁都知道于禁是一个严格照章办事的狠角色。就这样,于禁兵不血刃解除了朱灵兵权。
然而,于禁二十多年的的赫赫功勋却在公元219年毁于一旦。那一年秋天,他在襄樊遇到了把自己打入人生底谷的男人–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于禁率领的襄樊守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沦为了战俘。
《三国志》描写襄樊之战的过程极其简略,个中胜负的真实原因已经搞不清楚了。不过,于禁兵败是确凿无疑的,我想讲的是他投降后的遭遇。关羽败了后,他又被孙权接收,整整两年后,他才随着孙权派出的使者返回曹魏。那时曹操已死,曹丕已称帝。
终于回家于禁恢复了爵位,还被拜为安远将军,似乎可以安度晚年了。不料,没多久后曹丕却故意让人在一间屋子画上于禁投降关羽,庞德不投降被杀的画,并请于禁过来看。于禁看完后,受到刺激,就发病死了。他死后,谥号为偏贬义的“厉侯”,结局相当暗淡。
你可能会觉得,于禁咎由自取,谁叫他投降当战俘呢?战俘不是战斗英雄,结局暗淡很正常。如果你这样想,可能是受抗日神剧影响太深。实际上,在三国时期,投降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五子良将”里的张辽、张郃和徐晃都是投降曹操后受重用的,降于禁的关羽自己也投降过。曹操手下曾经有一个叫魏种的官吏,194年张邈吕布叛曹时他也跟着叛变了。曹操抓住他后继续重用他,魏种后来官至河内太守。220年,原属刘备集团的孟达投降曹魏,曹丕“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对他好得不得了。所以,投降本身不构成于禁晚景凄凉的理由。
那么,于禁为什么结局这么悲催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他作为曹魏集团里赫赫有名的武将,屈膝投降,严重打击了民心士气。曹操得知消息后“哀叹者久之”,气得说于禁还不如像庞德那样死了好。曹丕对于禁的态度更加复杂,一方面这是跟随先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虽然犯了错,但还是该善待;另一方面觉得实在气不过,就用画来暗示于禁赶紧自己了结得了。
二是于禁的投降行为和自己信奉的治军理念严重违背,他没有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道”。于禁最看重军纪严明,这里面肯定包括不能投降。于禁杀了投降的昌豨,现在自己却投降了,还有脸见人吗?古代人常说重义轻生,用死来捍卫自己的价值观是被推崇的行为,你于禁没有做到。
当时三国间的均衡态势基本稳定,疆界也基本固定。原先遍地创业公司崛起的时代彻底过去了,现在是三个巨头级的公司瓜分了所有的市场份额,形成近乎垄断的态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组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了,而人才的重要性则下降了。
在三国初期,几乎每个老板都在不择手段地招揽人才,根本顾不上你是不是有投降经历,越是小老板越明显,比如刘备。关羽投降曹操后干了一段时间,跑回刘备身边,刘备二话不说,该怎么信任还怎么信任。因为你抢到的人才越多,你成功的机率就越大。
但是,到了219年,时局完全变了。魏蜀吴三国已经变成了巨头,市场上几乎没有别的公司和它们竞争,任何人才想建功立业,只有从它们当中挑一个。这个时候就不是公司抢你,而是你求公司的时候了。
这时,你的能力也不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组织有自运行的能力,大部分时候你只需要按流程走。你的态度和忠诚反而是公司特别看重的,因为它要增强内部组织性。
三国中后期投降的人当中,也有待遇还不错的,比如刚才说到的孟达,还有249年投降蜀国的魏国大将夏侯霸,但他们受到恩遇不是因为个人能力,而是政治拉拢的需要,做个表率给其他人看。不过,孟达后来还因为忠诚度的问题被逼反,又被司马懿所灭。蜀国还重用了从曹魏投降过来的姜维,最主要原因是蜀国自己人才凋零,加上姜维确实忠诚度没有问题,能力又出众。
总体来看,189-280年间的三国时代,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人才的重要性在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而变得非常高,等到三国鼎立状态形成、竞争归于相对平静时,人才重要性就显著下降。而于禁就是在人才重要性下降的趋势中投降的,所以他的结局不太好。
认得马超吗?于禁憋屈而死,死的只是他自己。马超窝囊而死,临死把宗族人都给害了!马超的辉煌家族被他自己给毁的完全彻底。(马援)
马超临死之前上疏给刘备:“臣宗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当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深地托付给陛下您,其他的也没什么话了。”年仅47岁。一个拥有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家族,被妄自菲薄为“卑微的宗族”?可见马超憋屈到什么程度!
于禁投降,是因为天灾;马超投降却是人祸所致。
马超向张鲁借兵,打算反攻凉州。领兵围攻祁山三十天,未能攻下,随后夏侯渊派张郃引援兵赶到,马超没有继续攻打,丢下军事器械,撤军回了汉中。张鲁的部下杨白等人想要加害于他,于是马超辞兵逃入氐中。恰逢刘备此时率兵入川,刘备派李恢结好马超,马超于是写信给刘备,请求归附。(张郃)
惨了!马超此时此刻光杆司令一枚😄,刘备听说马超要来投,偷偷把自己的一支军队给马超,让马超率兵合围成都。😂!刘备平定西川后,迁升马超为平西将军,并命他督临沮?临沮在当时是个什么地方!大小不知道,反正是关羽逃亡之地。
马超投降刘备之后有史记载一共干了三件事儿:第一件事就是和张飞攻打武都、阴平惨败!第二件事儿就是联名上疏《立汉中王上表汉帝》,马超上梳汉献帝劝刘备进位汉中王???😂😂😂,连刘备自己都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汉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马超!和北海相孔融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竟然表奏刘备称王?第三件事就是出卖朋友彭羕。(庞德)
马超半生为枭雄,归顺刘备,寄人篱下后常心怀危惧之感。他是怎么死的?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