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八十多的高龄,作为子女,很多时候不敢也不想和她去触碰死亡的话题,怕分离的时刻到来,怕撕心裂肺的悲伤。有时候很希望母亲走的时候,就在睡梦中离开,彼此都不要说再见,走得没有痛苦,有时候又想,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太绝情,母女一场,永离不道别,会不会将来带着遗憾。这种想法近年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最近看完这一本由原北大教授危健翻译的《携死而生》,一扫我心底多年的困惑:当死亡不可避免,我们不要逃避,一起勇敢面对。正所谓不知死,何晓生的意义。
今年初一,我们驱车千里,回到湖北老家。进家门后,人群中没看见老迈的母亲迎上来。一问才知道母亲昨晚半夜突然发病,已经住进医院了。风烛残年的母亲除了心脏老化性渐衰的问题外,其他没啥大的毛病。
在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又一次从鬼门关胜利大逃亡的母亲(相同的情况,两年前发生过一次)。看见久未见面的我们,精神奕奕,完全没有受到昨晚病危的影响。我拉着她的手,开玩笑地说:“您又一次躲过了阎王爷的追杀,看来阎王爷是拿您没办法啦!“母亲看着我,比捡到钱还开心,咯咯的笑起来:”你差一点就看不到你妈啦,昨晚一口气提不上来,胸口憋得难受,怎么到医院来的,我一点都不知道。缓过这口气,现在已经没问题了,我想出院。“照顾她的姐姐说:“先别急,再观察一天再说,昨晚和您一起入院的隔壁床的老太太已经走了,您怕不怕?”母亲一脸惊愕,这才感觉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只好答应再观察一天。
初三那天一早,老太太就坚决要求回家。姐姐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和我说:“妈妈坚决要出院,还有一个原因,她担心她过不了初四,她向来信佛,相信世道轮回,因为外婆当年就是正月初四走的。”
出院回家后,母亲精神不错,到处走走,转转,累了就坐下来和我聊天,我第一次询问母亲,外婆当年走的原因和走时候的情况。母亲说:”我不知道自己当时多大,只记得我们姐弟几个围在外婆床前的时候,我还没有床沿那么高,需要踮起脚才能看见病床上的外婆,外婆走的时候,和我那天发病的情况好像。“”外婆那么年轻,因为什么病走的呢?”我问母亲。母亲说:“我小时候过新年,女人们太操劳,她是由于操劳过度引起的伤寒病,要了她的命。”母亲边和我讲述,思绪也沉浸在往日的回忆中,讲完后半天沉默不语。我心里也隐隐担心历史再一次重演。我拉着母亲的手说:“时代不同了,现在医学发达,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有不舒服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送您去医院,放心吧。”
忐忑过完了初四,大家心里都暗暗松了一口气。母亲心情也明显开朗起来。日益衰老的母亲,纵然再看淡死亡,我们其实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恐惧。我试图问她害不害怕那一天的到来。母亲说:“害怕要是有用我就尽情害怕好了,害怕也得面对啊,没有谁躲得过的事情,害怕有啥用。”
思绪把我拉回到我幼年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当时我具体多大,那个时候,只知道大舅卧床不起,整天躺在床上痛苦呻吟。有一天我就在大舅的卧榻旁边玩耍,大舅有气无力的和我说:“乖孩子,帮我把墙根下的镰刀递给我一下。”我不知其意,跑过去拿着镰刀递给大舅,忽然,母亲从后面抢先夺过我手上的镰刀,同时对我大声呵斥。我记得事后母亲郑重地告诉我:“不要给大舅递任何东西。”多年后,我才理解那次事件的真实意图:大舅被病痛折磨得想自我了断,作为亲人,一直在阻止他的自杀行为。
此事对我触动很大,当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去意已决的时候,病人和其亲人们该怎样面对这种痛苦的煎熬,这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瑞士是目前仅有的第一个可以自己选择安乐死的国家,现在的医学已经非常发达了,像我大舅那种生不如死的临终状况,现代医学可以进行干预,但是对临终生命的关怀,我们社会关注得还不够。当离去不可避免,应该用怎样的生活态度面对余生。
在向来谈“死”色变的社会氛围中,一句“人走茶凉”道尽人间沧桑。那年远房的大舅妈病危,母亲当时就在她身边。参加完葬礼后,母亲回到家,生气地说:“她家的那些亲属太心急了,明明大舅妈还没完全咽下最后一口气,亲属们就迫不及待地给她脸上盖上床单,盖上床单的瞬间,我分明看见可怜的大舅妈眼角有一滴泪。“无论是从信仰的角度,还是医学的角度(医学的角度是电磁场),中外都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亡后的几个小时内,灵魂刚离开肉体,盘旋在肉体的周围。这个时候的亲人,更需要亲人继续陪伴在死者身边,安抚死者的灵魂,送好最后一程。书里面特别提到的面对刚离世的亲人,该怎样与其作最后的告别,这一点更值得关注,如何不让生命走到尽头的的亲人,不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作为至亲,与逝者做最后的告别,让逝者的灵魂得到最好的安息,这也是我们社会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地方。
通过阅读《携死而生》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书中的斯蒂夫.戈登是一位关注于临终关怀的按摩师 ,和艾琳.卡肯德斯用邮件分享彼此对生命必死属性的探讨。艾琳.卡肯德斯的三位亲属(父亲,婆婆和姐夫)都是重症病人,看着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作为亲人,除了陪伴,还有太多太多的无助和心理伤害,在与斯蒂夫.戈登长达几年的沟通中,通过许许多多的临终案例,来探讨该怎样看待死亡,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死亡。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通过各种各样临终病人对死亡的感受来诠释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在他人的故事中思考自己的人生。
不知死,焉知生,当离去不可避免,应该用怎样的生活态度面对余生。通过读完这本《携死而生》,让活着的人们带着“悲天悯人,济世为怀”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生命的始与终!
我大舅哥在前年国庆节因肝癌刚刚去世,对于人如何面对死亡,我是深有体会。
大舅哥在被查出肝癌时,医生告知已经是晚期,丧失去了动手术的机会,只能采取保守治疗尽量延长生命和提升生活质量。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看得出他是当时是非常的恐惧,但他只能故作镇定,说将在未来的三个月内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其实我知道,他也只是说说而已,那里还有心情去旅游啊?
在接下的半年治疗中,大舅哥选择了最为保守的中药治疗,并对看病的中医医生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对于医生的所有吩咐是绝对的服从,并强调该医生医术是如何的高明,医好了多少名人,从来不会失手。其实他在说这话时,我感觉到他是多么的渴望生命能继续延长。
半年之后,大舅哥已经病入膏肓,出现了明显的肝腹水,可以看得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更加的恐慌,对于照顾他的人经常发脾气,埋怨家里人没有严格按照医生的吩咐去照顾好他,并频频给那个中医医生打电话,医生仿佛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在查出病情的半年后,大舅哥还是斗不过病魔,在临过世之前,家人叫来救护车从医院把他接回乡下老家。在回家的过程中,他几度昏迷,醒来时询便问对护送的家人,他是不是快要死了,家人也无从回答,潸然泪下。
到最后临走的一刻,他已无法发出声音,但看见围在身边的家人,明显感觉得到他是多么的不舍和依恋!
其实,人如果失去了生命,就会失去一切。所以,人面对死亡,无论多恐惧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不单在自己面临死亡时会感到恐惧和依恋,对身边的亲人去世也会感到恐惧,甚至看到与自己完全不相关的人死亡时都会充满恐惧。
其实,死亡是每个人最不愿意面对但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情,所以,大家还是要努力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要活得精彩、活出价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