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固然重要,但亲情是用钱买不来的,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现在有不少人,都把以前30而立这句老话,理解成30岁要有自己的事业。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对,30而立原意的意思,并不是说人到了30岁后,就要有属于自己的事业。
30而立这句话,出自于孔子在晚年的时候,对自己前半生的概括,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这句话是以吾(吾,是古代对自己的称呼,也就是我的意思),向自己弟子讲述了,自己从15岁开始学习,到了30岁觉得自己学有所成了,到了40岁他又感觉到迷惑,等到他50岁的时候,也就想通了,要知天命,不受他人眼光及环境的影响。
孔子引用自己在不同年龄阶段,述说不同的心境,其实也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在15岁到30岁前这段时间,是一个人,从学习到自己定型的一个过程。
30而立并不是说要有自己的事业,而是在这一时间段内,你要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能明是非,有正确的价值观,知道为人处世的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从古人的价值观来看,如果自己亲人已经生活不能自理,自己是选择放慢学习的脚步,还是放手去拼搏一下呢?
不用我多说,我想对中华几千年以来,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孝敬老人,是属于优良传统美德,所谓百善孝为先。
这种优良的传统文化,也符合现今的公序良俗。
试问,一个人为了将来有个更好的生活,对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不管不顾。那他眼中除了自己,还有什么呢?连自己的亲人都可以不管不顾,他还是个有着正确三观的人呢?
要知道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连动物都知道孝顺自己的父母,作为高级的“动物”人,难道还如这些动物吗?
在25岁的年龄是为自己拼搏,有个更好的生活重要,还是照顾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重要?
人活一辈子,有人为了追名,有人为了追利。追名是为了什么,让自己流芳千古,追利是为了什么,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不过一个人,如果他连自己父母生活都不能自理,他却不顾不管,那他可能会流芳千古吗?肯定是不行的。
活着为了追利,也就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从人性的自私来说,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是错的。但要是抱有这种想法,你可想过后果吗?
你可以为了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对自己的父母不管不顾,别人和你没有血缘关系,背叛了你,或者踩着你肩膀往上爬。这时候你去指责别人不讲人情,是不是有些搞笑呢?
当对你不利的时候,你希望别人讲规矩、讲人情关系,当对你有利的时候,你又给自己找借口,那些传统的讲究,已经不适应当代了?
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真的意味着让你失去拼搏的机会吗?我想未必
我有个亲戚因大学读的专业,曾经没少被村里人嘲笑。他学的是水产养殖专业,当一些村民知道他所学的专业,纷纷嘲笑他:“养殖还要去读大学,你不如把学费的钱给村里的某某,他斗大字不识一筐,不一样在养殖,每年还赚不少钱,你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学这个有啥用呢”?
亲戚对这些冷嘲热讽,置若罔闻。
毕业后,他不像村里其他大学生一样,选择去大城市打拼,而是回到家乡养虾。
我亲戚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选择去大城市打拼,他选择留在农村,一样做出了自己的事业。他现在的生活条件水平,可是比那些选择外出的人,收入要高得多。
我亲戚在农村能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和他所学的专业是离不开的。但其实在农村也是有不少人,他们没有进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他们的收入,也不比那些外出打工的人要差。
比如,我们村以前也有一个人,他本来是跟着别人去外地做建筑,后来他自己回家创建了一个建筑公司,承接盖房、装修,房子修补等,现在也是属于村里富裕的那群人。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去大城市发展,机会是会更多些,只不过多数农村外出打工的,他们也就只能每个月拿固定的工资。而那些选择留守家乡的人,并不见得成就一定比外出打工的要差。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的,是花朵在哪里都会芬芳。
农村有广阔天地,只要你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你一样可以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来。在农村做事业,照顾自己不能自理的亲人,并没有任何冲突。
结论:
人的这一生,多数人都是在平凡的岁月中度过,衡量一个人的一生,不应该是以他能赚多少钱作为标准,而是要看他的为人处世。
如果连亲情都可以抛弃的人,这种人无论事业做得多大,他的风评也不会好。他的日子也不会过得开心,他会时时提防身边的人,害怕别人和他一样,这种人除了自己是不会相信任何人的。
在拼搏的年龄,遇到亲人生活不能自理,理应以照顾自己亲人为首要任务。拼搏并不是说只有去大城市才行,在农村也是可以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你外出拼搏,就能保证自己一定大富大贵,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中国是一个讲究传统的社会。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老祖宗当年是怎么做的。
忠孝是古人最讲究的节义, 忠是忠君爱国, 孝是孝顺父母, 这是一个国家立国的根本。古人事君为父, 君父君父, 是古人天大的事情。古人一般都是一个大家庭在一起, 上有父母侍奉, 下有子女抚养, 夫妻二人农耕女织, 供应一家的吃喝。老人一旦需要花钱看病或者看护, 用钱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 家里的结余首当其冲, 余钱用完了, 可能先去借点钱, 借不到了, 就考虑卖地卖房, 最有实在买有办法了, 也的卖身救父母亲人的。一旦父母过世, 家里没有钱办丧事的, 卖身葬父母我们在很多文艺作品中也经常能看到。
如果男人远离本乡在外面做官或者经商, 没有条件把整个家庭带出去的话, 必须留下妻妾在家处理所有问题, 侍奉长辈, 抚养子女,自己只能孤身一人出去奋斗的。
当年的国家当权者也十分注意忠孝节义的培养, 如果家中父母需要人伺养, 可以向政府请假, 政府必须同意假期并发给路费和奉养费。如果家中有老人过世, 可以给假期最多三年的丁忧期。 丁忧期间, 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在外处理事务的, 否则就是犯了死罪, 要判斩监候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2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