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如何评价李如松抗倭援朝(李如松抗倭援朝之战)

李如松有点像汉唐时期的将军 动辄长途奔袭。当然这种风格可能与他长期跟蒙古作战有关。当然如果把这套打法搬到朝鲜小邦的话显然是不合适的,就好像梁山军在中原纵横驰骋,一旦去南方征方腊则战力大减。朝鲜北部多山,南部则多是水田,非常不利于骑兵行动。

李如松在攻下平壤后志得意满,他可能是想学唐将李靖,以闪电速度奇袭直捣汉城并一举破之,此刻,他显然觉得日本人跟蒙古人一样,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蒙古人都是骑兵,一旦开跑明军很难追的上,因为蒙古战马比中原战马更为野性,跑起来更快)。但他没想到的是,日军的作战模式与蒙古军队并不一样。日军是以统军大名为单位,各大名下辖的所部兵员组成军团 轮番上阵与明军拼杀 如下图

另外李如松考虑,明军一举攻下平壤后,日军加藤清正部尚有数千人在咸镜道境内,明军在平安道、黄海道的侧翼随时有被袭击的可能。如若可以乘胜一鼓作气拿下汉城,咸镜道的加藤清正部则就被彻底孤立;否则便得退守平壤,以防被日军前后夹击。

平壤日军俘虏报称王京尚有日兵十万,而朝鲜君臣为尽快收复本国失地,在明知日军主力云集汉城的情况下,连连督促中国军队立刻进军。柳成龙不惜以两班贵族之身,行吏员贱民之事,放弃在家中饮酒作乐,亲临一线在临津江面督促架设浮桥,以便明军炮车、军械尽快渡江,并向明军通报“倭贼之在城(汉城)中者,多不过万余”。柳成龙和日军俘虏向明军报告的汉城日军,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日军兵力如朝鲜所说不过万余,以明军现有兵力自然可堪一战;如审讯俘虏而言十万之众,明军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退保平壤,以待援军。在大胜之余,而又无敌方确切情报的情况下,李如松一面命高策、梁心率三千人抢修平壤城防,一面亲自前出临津江。

李如松于26日抵达坡州,派遣副总兵孙守廉、祖承训、游击李宁等率所部士兵三千前出,查大受部与防御使高彦伯为先锋,探查汉城敌情和道路形势,遭遇宇喜多秀家所部前哨部队。当时驻扎在汉城西大门最前沿的为立花宗茂部,其部在日军中素有勇名,号称所部三千兵可抵他部一万兵,明军抵达汉城近郊的消息传来,日军将主力约41000人编为前后两军,小西行长、大友吉统部等一万余人留守汉城,前军前锋立花宗茂当晚枕戈待旦,积极准备与明军作战。

其实日军方面,多数将领主张放弃汉城南撤,包括主帅宇喜多秀家都开始动摇。但随即遭到了立花宗茂否定,立花曰:我兵已失守平壤,如若再不战而弃守王京,是辱也”日军遂决意在汉城周边集结优势兵力阻击明军。

立花宗茂

27日清晨,大雾弥漫,明军越过惠阴岭,抵达碧蹄馆,惠阴岭距离汉城约21.5千米。当时立花部分为三部,先锋为小野和泉(小野镇幸)、立花三左卫门,中军十时传右卫门(十时连久)、内田忠兵卫,后军为立花宗茂与其弟高桥统增。明、日两军斥候与2:00左右,在汉城附近爆发短暂交战后脱离接触,立花宗茂在得知消息后,领兵从汉城西大门驻地前出,于早上6:00左右抵达距离汉城约12千米的砺石岘。朝鲜人便心急火燎的在次日中午,向明军通报“倭贼已退,京畿(王京)已空”。碧蹄馆之战就此拉开序幕。

至于碧蹄馆的具体地形,各位看官可以自己去查,这里不做赘述。我只是言简意赅的说,如果是平原的话,那么日军绝对不是明军骑兵的对手。明军骑兵,尤其是李如松的近卫家丁,各个都是以一当十,武功高强的战士。他们与蒙古骑兵对战尚且互有胜负,难道日军还会比蒙古人强?

只可惜的是,明军骑兵在碧蹄馆的水田地带毫无用武之地,加之日军又漫山遍野的对明军发起车轮战,所以明军真有如困兽犹斗一般。所以这就变成了一场惨烈的大战,日军仗着人数众多,不断的轮番攻击明军,李如松遂命骑兵皆下马步战。

闲话少说,我们进入正题

明军南下军队是以前出王京进行武装侦查为目的,“前锋探哨王京道路”、“吾当前往探路”。全军分为前后两部,前锋为孙守廉、祖承训、李宁部精兵三千,后军为李如松亲率杨元、李如柏、张世爵部两千。此处兵力应当为约数,由前文表格中所录点兵籍贯及数量,孙守廉部沈阳籍马军原额702人,祖承训部海州籍马军原额700人,李宁(张应种)部辽镇正兵营马军原额1189人,合计三人所部原有兵额为2591人,如算上前锋查大受部宽甸籍马军原额590人,前锋各部原额为3181,对比将领所部可查军籍,此战中前锋主力大部为辽镇精锐骑兵部队。

李如松

通常认为李如松此战是因南北不合而不带南兵,但就以敌情不明而进行武装侦查,特意挑选精锐骑兵而言,大部分是新募兵的南军步兵,实际上并不适合这种高机动侦查作战任务——坡州距离汉城30公里,要求新募步兵跟随精选骑兵进行武装侦查,且来回高速机动距离近80公里,要求携带新兵而且还是步兵,这本身是不现实的。而且因为朝鲜无力保障后勤,为催促明军尽快南下,将沿线各地仓储零散分布。这种模式使得明军大队难以集中驻屯,李如松被迫只能调集部分军队渡江,“先是,提督以粮不敷,中分,其一半留镇东坡,一半渡江”

明军处于最前列的,应为查大受、高彦伯部,查大受部平壤战前原额590人,高彦伯部为百余人,兵力应为600~700人左右。高阳——碧蹄馆处此时有朝鲜官吏在负责囤积军粮,即立花部北上抵达砺石岘时,望客岘山梁应为查大受、高彦伯部所控制。十时传右卫门(十时连久)部500人前出新院店丘陵之时,明军占据望客岘山坳与之相对,此时两军间隔约为2公里。

清晨七点左右,明军骑兵前出,进入夹谷平原,与立花宗茂军十时连久部接触。战斗一开始,十时连久率先集中骑兵对明军进行突击,明军随即退往望客岘方向,从地形中可以看出,此时日军前进方向为西北方向,在距离望客岘数百米的时候,日军右方,即东北方向出现明军援军,以骑兵突袭和火炮协同方式,试图切断十时连久与紧随其后的小野镇幸部(700人)之间的联系,根据地形和记录,明军应该是从望客岘山坳西部丘陵处南压,该地地形近似碗形,十时连久部若突进至山坳口近处,则右翼则完全暴露在明军左翼冲锋下。这是战斗中第一次交锋,十时连久部在此次失败的冲锋中受到严重损失,查大受部明军阵斩一百三十首级(由此可证明,日军骑兵的那点战斗力,根本不够明军骑兵打的),随后查大受向驻屯坡州的李如松告捷,接到捷报的李如松随即带领部分亲军,前往碧蹄馆查探实际情况。

立花宗茂本部二千余人,自新院店丘陵左侧前出,进攻明军右翼,双方在夹谷之间鏖战。明军皆为骑兵部队,而立花部骑兵仅有212骑,其余均为步兵,平地作战处于绝对劣势。在野战一度失利后,立花军退避新院店内山坳中,依托狭长山谷地形,在隘口集中二百余挺火绳枪,以对抗明军骑兵冲击。

明军骑兵大战日军

上午十点左右,日军小早川隆景部前锋粟屋景雄、井上景贞各领三千人抵达战场,接替损失惨重的立花宗茂部,并将部队沿砺石岘山梁左右两翼展开。此时日军兵力在一万二千人至一万五千人左右,而明军兵力不过三千,眼见日军势大,明军脱离与日军接触,退向碧蹄馆方向,依托望客岘与日军对峙。

与此同时,接到前方战报的李如松抵达惠阴岭,途中遇到退后的高彦伯部军官,得知交战双方情况,随即急奔碧蹄馆,中途落马受伤,随后换马抵达前线。由望客岘向南方向,穿过砺石岘的道路一共有三条,其中东部和中部两条是处于新院店丘陵及砺石岘狭谷中,最窄处宽度仅有20米左右,长度最短的一条也已经超过两公里,道路所经过的丘陵及山谷已被日军占据,而另一条穿越砺石岘的道路是从新院店丘陵西部绕过,直接抵达砺石岘的一处山坳。如使用这条道路,则只需穿过长约500米左右的隘口,便可穿越砺石岘山梁。以双方战前所处区域以及双方兵种态势,以及地形空间来看,李如松抵达之后兵分两翼的主攻方向和作战目的,应为直接打通西路隘口,避开日军占据有利地形的中部和东部丘陵地带,将部队投放至日军占据的砺石岭阵地后方。

砺石岭后方至昌陵所处丘陵地带之间,为东西长约3.5~4公里,南北宽约0.8~1.8公里的小块平原地形,为不久前查大受部曾经进行过侦查活动的地方,此处地形明军较为了解熟悉,且适合骑兵发挥。若此明军突破西路隘口成功,则日军会处于被前后夹击,围困于砺石岘山梁的境地。即便将领及时退避,就其据守砺石岭所部位置而言,在其部队通往汉城的道路方向,侧翼依旧处于被明军以西击东的窘境。

李如松的这次作战计划,很明显对日军投入兵力估计不足,可见在审讯日军俘虏而得的十万日军,和对比朝鲜人所通报的不过万余之间,要更倾向于后者。即便日军实际兵力超出朝鲜人所通报的万余,然而除却汉城必要的守备力量,日方能在砺石岘投入的兵力必然有限,加之前日军在平壤和汉城一线的过度收缩,则更加深了明军对于朝鲜所提供的,日军兵力不足这份情报的倾向。然而日军的大规模收缩,其实更多是平壤战败之后,日军对于前线情报不明,军队溃败过快导致防线崩溃所致。加之明军通常以号称方式对外宣传己方兵力,以夸大军队规模作为威吓敌军的手段之一,这也使得日军在军情不明下对入朝明军数量过分高估,再鉴于各地军粮不足,因此做出收缩战线确保汉城的决定也不足为奇。

明军武士

由于双方基于情报不明的战前规划,使得明军一开始低估了日军兵力,因而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且地形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对日军进行了攻势作战。而日军则明显高估了明军兵力,砺石岘之战王京守军几乎倾巢出动,在占据了有利地形的同时,对明军形成了绝对的兵力优势。因此当李如松决定对西部隘口进行突破的时候,仅该地布防兵力粟屋景雄、井上景贞两部,便有6000人之多。除却受到较大损失的立花宗茂部,新到日方援军各部约17000人。而与此同时,明军全军只有四千骑兵,新锐仅有李如松部一千亲兵家丁,其余各部三千骑兵,则在之前与立花宗茂部交战已有两、三个小时,体力必然已有相当损耗。

日军武士

战斗开始,李如松以本部多为将领亲随,战斗力最强,亲自领兵突击在砺石岭西部布防的粟屋景雄部三千人。明军先以神机箭覆盖射击,日军以火绳枪前出对射,明军乘势以骑兵冲锋,粟屋景雄部日军抵挡不住,退往砺石领山上。然而该处隘口两侧山丘延伸同样为碗状,明军前行之际,左侧翼则暴露在新院店丘陵及其砺石岭突出部,在此隘口右侧布防的井上景贞乘势从山上冲锋,袭击李如松部左翼。而借此机会,败退至砺石岭上的粟屋景雄也率军反扑,李如松部陷入数倍日军夹击之中。

此时,李如柏、张世爵、查大受等明将皆亲自提刀猛战,大杀日军。其中,明将李有升为护卫落马的李如松,而被日军小早川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击杀。日军立花宗茂部将安东常久纵马直取李如松,遭明将李如梅射杀…

双方交战态势

为牵制后方明军,小早川隆景命小早川秀包、毛利元康、筑紫广门部5000人由新院店丘陵右侧绕出,顶着明军火炮射击,前赴后继突向望客岘。其本队则接替粟屋景雄部,立花宗茂部接替井上景贞部,保持对李如松压制,而粟屋景雄、井上景贞两部则乘势北上,逼近高阳近郊约九百米处,绕行至碧蹄馆西部隘口,试图包抄至明军侧后。眼见日军势大,李如松亲自殿后,退往望客岘,小早川隆景更是派出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率部对明军进行合围并轮番攻击。两军从午后开战已逾6小时。至黄昏时分,明军杨元部及时赶到碧蹄馆与李如松部汇合,封堵住望客岘与高阳之间的隘口,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抢占李如松右方阵地并发炮轰击日军,掩护李如松突围。而此时宇喜多秀家部前锋户川达安也率军赶到砺石岭,立花宗茂、宇喜多秀家派出部队猛烈追击至惠陰岭,立花宗茂部将户次镇林在追击时战死,小早川隆景担心明军设伏,遂命全军停止追击,结束了这次仓促进行的遭遇战。

宇喜多秀家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那样,此次遭遇战是一场惨烈的大战。无论是明军与日军,都没能捞到多少好处。

明军方面:李如松的近卫军死伤大半,使得他彻夜大哭不止。倒不是因为战争的恐怖,而是花费太多成本打造出的近卫骑兵团,竟然会在碧蹄馆这样的水田地带有如此多的损失。更何况对于明朝后期的武将来说,个人的私兵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否则成了光杆司令谁还会看得起他?就像清末的李鸿章,手头上有精锐淮军,清廷也拿他没办法。所以我个人认为他是家丁损失太多,心疼的。但是李如松经此一战就退往平壤可绝不是因为被碧蹄馆日军吓破了胆,而是他一直提防着北边的加藤清正。现在的碧蹄馆之战已经损失成这样了,这个时候加藤清正再一举南下,与汉城日军共同夹击明军的话,那么明军必败无疑。因为没有达到袭取汉城之目的,如果李如松成功夺下汉城,那么北边的加藤清正部就会成为孤军。到时候明军分兵北上,再命女真努尔哈赤率部渡过图们江南下,南北夹击的话,则加藤清正即便是有冲天本事,也难逃失败命运。可惜的是,明军并未达到夺取汉城目的,加之北兵与南兵的矛盾日益激烈,后期补给困难等问题,李如松只得暂时北撤,厚积薄发,来日再攻。

明军甲胄

日军方面: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二人麾下,有多名武将、家臣战死,毕竟他们面对的是明军精锐。日军若不是人多,恐怕早就被明军击败了,正是因为汉城日军几乎倾巢而出,漫山遍野的扑向明军,才使得明军面对四万多倭寇杀不胜杀。此战日军虽然倾全城守备兵力阻击住了明军,避免汉城被明军攻占,但自身损失也不小。战后明军斥候回报:当晚王京城内,众多日军放声痛哭,哭声不绝于耳。因为他们虽然靠着人数优势阻击住了明军,但是战死、负伤了许多人。据日本【立花家传】等书记载,日军阵亡“武将”高达十五员之多。此战后,再与明军展开野战对日军而言已经没有信心了,在王京城内拥兵将近12万的日军对兵力不占优势的明军心存忌惮,以至于不敢出战。所以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僵局。

小早川隆景

但这种僵局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了。因为李如松采取了“官渡之战”曹操夜袭乌巢故事。日军敢待在汉城不出来,就是因为占领了粮仓。日军运来的粮食也都放在那里。李如松得知这个情报后,密令手下趁着夜深,出奇兵靠近日军粮仓,齐发火箭焚之,所以十三座大仓,十多万石粮食,被烧的干干净净。

综上所述,碧蹄馆这场十分惨烈的遭遇战,双方都不是赢家。

后来明日双方展开议和,和谈破裂后再度开打,已经是后话了。

碧蹄馆之战过程其实很简单,平壤之战之后,李如松因为收复平壤,名声大振。李如松就打算一鼓作气收复汉城(今首尔)。于是李如松派遣手下一个叫查大受的人去侦查,自己率领一支部队过来后续跟进。李如松这一支部队应该是自己的亲兵组成的,没有与明朝后面的大部队,也就是说是孤军奋进。

当查大受在碧蹄馆这个地方与鬼子的侦查部队遭遇,李如松得到消息,立马率领自己的亲军三千多人跟上了,想要“搂草打兔子”。鬼子这边,也发现了李如松的部队,以为是明军主力部队,就在碧蹄馆集合军队决定于明军决一死战。

于是两支根本不知道对方内情就在碧蹄馆这个地方二话不说就打起来了,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李如松的军队作战不力,于是下马继续打。双方死打死打,从白天打到黄昏,毕竟明军兵力不足,而且不知内情,虽然作战勇猛,但是猛虎敌不过群狼,被鬼子步步紧逼,明军被包围了。

正在危及的时候,明军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1000援军到来,冲入包围圈,与圈内的李如松部里应外合,最终掩护李如松部突出重围。而鬼子也害怕明军埋伏就没有追赶,这就是碧蹄馆之战。

碧蹄馆之战,根据李如松事后的上报说,斩获首级一百六十七颗,阵亡官兵二百六十四员。李如松的亲兵死伤惨重,再加上其他原因就没有参加后续的战斗。

对于碧蹄馆之战,我的评价是荒唐至极。李如松身为主帅,因为有收复平壤的事情在前,麻痹大意,骄傲自满,没有完全搞清楚前线的状况,贸然出兵,以身犯险,犯了大忌。你想想,作为一军的主帅,在这种情况之下被俘虏或者被杀,对整个战局影响多大啊;作为主帅连一个大局观念都没有,跟一个莽夫一样只会冲锋陷阵。

李如松的这个性格如此,万历朝鲜战争结束之后。1578年,蒙古鞑靼犯边,李如松又一次率轻骑进击,结果被蒙古人包围。这一次是没人会给李如松增援,这一次战斗,李如松以及麾下三千余人不敌身亡,李如松卒年五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3428.html

(0)
上一篇 2023-01-01 下午3:26
下一篇 2023-01-01 下午3: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