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受新思想影响,女性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因此在那段时间涌现出了不少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张爱玲、吕碧城、萧红和石评梅更是被评为“四大才女”。
从现在来看,这四个人中,石评梅的知名度要比其他三人稍逊一筹,那么她的人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石评梅剧照)
说起来,石评梅本叫石汝璧,她出生于1902年,是山西平定县人。
石评梅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母亲虽然是父亲续娶的妻子,但也是当地大家闺秀。
虽然出身于重男轻女的封建王朝末年,石评梅却因为是父亲老来所得,再加上她自幼聪慧伶俐,于是得到了无尽的宠爱。甚至石铭还给她起了个小名叫“心珠”,意思是“心口的宝珠”。
石铭是个读书人,在石评梅三四岁的时候,他便开始教石评梅识字。若是石评梅认不熟,他便不放石评梅休息。
哪怕石评梅上了小学,放学回来后,还要跟着石铭学一段时间的《四书》《五经》以后,才能休息。
在石铭的坚持下,石评梅的国学功底学得异常扎实。
清朝灭亡后,思想开明的石铭响应北洋政府号召,先是剪掉了拖了大半辈子的长辫子,接着又受聘到太原省立图书馆做了馆员。
石评梅随父亲迁居到了太原省城,并在那里继续接受教育。
1919年,成绩优秀的石评梅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眼看宝贝女儿就要远行,社会又动荡不安,放心不下的石铭便把石评梅托付给了在北京做诗歌编辑的朋友吴天放。
吴天放是个风流才子,他初见石评梅,便被她端庄秀美的容貌所吸引,于是在此后的交往中,他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向不到18岁的石评梅求爱。
比如,他知道石评梅最爱梅花,所以他就在每次的信中,印上一朵精致的梅花,并且还经常在石评梅面前吟诵咏梅的诗句。
除此外,吴天放最喜欢与喜爱文学的石评梅讨论文学及畅想人生。
(石评梅雕像)
吴天放的风流倜傥和博学多才,再加上他无微不至的殷勤,最终让情窦初开的石评梅答应了他的求爱。
然而,在恋情继续到第三年的时候,石评梅的一次突然造访,却让她发现,吴天放居然是个有妇之夫。
这让正处于热恋中的石评梅顿时如五雷轰顶。经过痛苦的抉择,她最终选择了与吴天放分手。
可是,吴天放却对石评梅百般纠缠,一再表示他和妻子是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心里装的都是石评梅。
虽然,吴天放使尽了手段,但石评梅却坚决表示,她绝不能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好不容易摆脱了吴天放后,身心疲惫的石评梅对爱情产生了绝望。为了不让自己太过伤心,她将精力全部放在了文学创作上。
很快,石评梅的散文和诗歌不断出现在了报刊上,而她也因此在北京文坛上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此时的石评梅不仅被称为“女诗人”,她还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
其实,在石评梅和吴天放恋爱的次年,她在同乡会上还结识了一个叫高君宇的男子。
在读北京大学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高君宇,很快就成了学生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不仅多次组织学生请愿,还经常四处演讲,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
同时,高君宇还是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不久后,他就被选为了中央委员。
不过,忙于革命事业的高君宇也有一个心上人,那就是在同乡会上相识的石评梅。只是当时石评梅已经名花有主,所以他把那份爱慕之心埋在了心底。
得知石评梅与吴天放分手后,高君宇曾去看望过石评梅,但是他却无论如何不敢向石评梅坦诚自己对她的爱恋。
(高君宇在宣传革命思想)
原来,高君宇也有一段父母包办的婚姻。尽管当时他百般反抗,可是禁不住父母相逼,最终娶了同县的一位旧式女性。
婚后,高君宇便作别父母,到了北京。从此后,他便再也没有回过家。
尽管他和父母给他娶的妻并没有交集,但是从名份上来说,他的确是个有妇之夫。
正是这个名份,让高君宇面对石评梅的时候,愈发痛苦,觉得自己不配再得到爱情。
高君宇本就体弱,患有肺病,这生出来的无尽烦恼,更是折磨得他日夜难安,居然就病倒了。
在病中,高君宇还是给石评梅寄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夹了一片红叶,又写上了一句“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
同时,高君宇还在信中,向石评梅坦言,他在老家有个包办的妻子。另外他走的革命道路无时不存在凶险,还有他的身体并不好,患有难以根治的肺病。
对于高君宇含蓄的表达,石评梅怎能不明了。只是才从情殇中走出来的她,已经下定了独身的决心。所以她虽然认为高君宇是个真诚值得托付的人,但她还是拒绝了这份真挚的告白。
但是,石评梅的婉言回绝,不仅没让高君宇失望,反而让他更加痴迷石评梅。
1924年,石评梅患上了猩红热,高君宇在忙于革命的空隙,总是陪伴在石评梅的身边,体贴入微地照料着她。
也是这一年,高君宇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通缉,情况危急。高君宇不得不离开北京,他在离开前还乔装打扮,专门到石评梅的住处向她告别。
待风声过去后,高君宇再次出现在石评梅面前时,他已经说服父母,摆脱了那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欢喜的高君宇再次给石评梅写了一份万言书,希望能和她成为恋人。
其实,此时的石评梅也对高君宇颇为心动,觉得他是个敢作敢当的男子。只是,此时的石评梅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所以思前想后,最终流着眼泪,给高君宇写了一封回绝信。
(高君宇和石评梅雕像)
不久后,高君宇在革命活动中,受到了枪击,好在子弹没中要害部位,他才得以化险为夷,捡回了一条命。
经过生死后的高君宇愈发思念石评梅,于是他买了一对象牙戒指,将那只较小的戒指送给了石评梅。虽然他开玩笑说,希望他们的友情纯洁如雪,但是两个人却都知道,这一对戒指代表了什么。
就在石评梅犹豫要不要答应高君宇的求爱时,高君宇却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
石评梅得知后,心急如焚,每日都去探望高君宇。
此时的石评梅,已经把那枚象牙戒指戴在了手指上,她的到来,让躺在病床上的高君宇有了精神。
只是,让石评梅没想到的是,仅过了几天,29岁的高君宇便因手术后失血过多,死在了病床上。
对于高君宇的离世,石评梅伤心不已。她按照高君宇生前的愿望,将他埋在了陶然亭。
自那以后,石评梅便常常去高君宇的墓前哭泣。
她深悔自己性格软弱,不够果断,没有早些答应高君宇的求爱。因此认为正是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所以她常为此悲哭不止,甚至还在高君宇的墓前许下了“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诺言。
所谓“深情不寿,慧极必伤”,大抵说的正是像石评梅这样的女子,由于她长期抑郁,居然患上了脑炎。待朋友将她送到医院不久后,她也撒手人寰,追随高君宇而去了。她的朋友们深深为她和高君宇的爱情所打动,于是遵照她的遗愿,将她的遗体埋在了高君宇墓的旁边。
石评梅去世时,年纪不到28岁。因此她虽然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由于她的英年早逝,让她在文学上的影响力不及张爱玲和萧红。好在这都是身后之事,亦如烟云。
(参考史料:《石评梅传:生如夏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4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