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60年代生活在农村,成长在农村的人,对农村的很多印象都是历历在目,非常深刻。
(1)记忆中的大社工(农村人靠挣工分)的日子。
那是改革开放前,一段抹不去的幼小心灵记忆。家家户户都是靠挣工分,养家糊口。大人们总是起早摸黑的上工(工作)。每年生产队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队里社员总是毫无怨言的抢着把饱满的优质粮食送给国家粮食收购站,留给社员的,按工分分给各户,孩子多的家庭根本吃不饱肚子。每年一到春三二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吃一顿米饭那就是痴心说梦,看到能够一天有碗米饭的人家,看到有国家户口(居民户囗)家庭,每月定期分配粮食的家庭,那真的有些羡慕嫉妒恨呀!
记忆中农村缴公粮画面(该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荏苒岁月,现在想起那段时光,想起那些“不忘初心,牢记感恩报国使命”的农民大叔大伯大婶们,哪怕自己吃不饱、穿不暖,也要为国家为大众无私奉献的人们,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我们农村人,我们淳朴无私奉献的农村人,永远难忘的印象记忆。
记忆中60年代农村住房(该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2)记忆中,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潮流。
我们60后这代人,80年代正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广州深圳、上海浦东开发的浪潮,我们每家每户的年轻人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蓄势待发。老乡们你介绍我,我介绍你的,亲戚带亲戚的、一传十,十传百的,队里近50户家庭,近八成的年轻人就一起拥入了大城市,踏上了打工挣钱漂泊之旅。从每年春运的到来,你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的打工狂潮。
记忆中的打工潮流(该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随着改革春风吹满地,就几年的光景,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遍地的楼房向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生活条件也是水涨船高,发生了质的飞跃。老一代人曾经嘴上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经名副其实。乡村建设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展至今,农村生活也不比城市生活差,城市人想到乡下生活,还被条件限制呢。
记忆中的80年代农村住房(该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记忆中的90年代农村住房(该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3)记忆中的——得与失
岁月如梭,近三十年的打工时光,转眼即逝,现在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汽车代步,城里买了房子,城里乡下的过起了逍遥自在小康日子。很多打拼成功人士更是回归了家乡,办起了自己的工厂,回馈社会!风声水起,蒸蒸日上!
记忆中2000年后的农村住房
记忆中2000年后的农村住房
我们60后,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一些难以诉说的苦闷。我们长年在外奔波打拚,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孩子也大了,孩子们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父母的关爱,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是无形的一种情感缺失,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最大的遗憾,也是留在我们心灵深处最大的痛。
农村最深刻的这些印象,我们只能留在心底里。
友友们,你看了此文有啥想法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哦!
农村的早晨,许多人都是蹲在自家的门口吃饭。也有的人在刷牙,一边刷牙一边和旁边的邻居闲聊。
那时候,早晨吃的饭都差不多一样。一般是小米饭里煮土豆,或者是玉米面糊糊、窝窝头。几乎家家都吃咸菜。有的同学把咸菜带到了学校,当作零食吃。
大家一说话,都有咸菜味。
有时候,早晨的雾很大。阳光照在各家的院门口,喇叭花从院墙里爬了出来,显得农家小院既安静、又温韾。
路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去地里劳动,有的人去工厂上班,还有的人在拣粪。……
农村人起得早,寂静的山村已经忙碌起来。
这是我对农村印象最深刻的情景。
现在想来,大山里的村庄尤如世外桃园。那时候的人们悠闲知足,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感觉大家忙碌的很充实。
现在的人们,生活得也很忙碌。但未必充实。也许,我们的内心很浮燥,我们不懂得欣赏美景。
咸菜已经很少吃了,玉米面糊糊还是很好喝的,只不过喝不出以前的味道了。
现在,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大街上锻练身体的人越来越多了。许多农村人来到城市打工,蹲在门口吃饭的情景很难再看到。
特别是城中村,变化更大。
现在的城中村,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置身于村中,感慨万干。
以前的庄稼人,现在的悠闲人。
不管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我们都在变。
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5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