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对当时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集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孙权集团在襄樊之战中对关羽军团的背后偷袭,让本来占据有利形势的关羽一败涂地,这种背后偷袭的行为无疑激怒了此前节节胜利的刘备集团。赤壁之战时形成的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双方陷入敌对,并引发了导致刘备兵败身死的夷陵之战。
刘备是否因怒兴师
-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时常会为刘备因怒兴师感到可惜,也会在读书时思考刘备在当时如果不兴兵伐吴,为蜀汉政权多保留一些实力,或许诸葛亮能够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或者说刘备在当时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呢?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来理一理刘备是否是单纯的因怒兴师。在演义中刘备显然处于非理性的状态,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和谏言,执意要发兵为二弟关羽报仇。在正史中也是如此吗?
- 刘备应该不是极端失去理智,因为夷陵之战发起的时间实际上是在关羽死去的两年后,刘备并没有因为关羽的死和荆州的丢失而不顾一切的发兵讨伐孙权。因为两年时间,即使算上刘备要为大战作准备也足够长了,所以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不是盛怒之下的冲动行为。但是刘备对孙权集团的偷袭行为不感到愤怒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毕竟刘备集团的损失的确很大。
因此,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确有愤怒的因素在里面,但是绝非单纯“因怒兴师”,毕竟有两年的时间缓冲,刘备这样的乱世英雄不可能一直失去理智。更有可能的是刘备没有更好的选择,各种因素决定了他必须发动这场针对孙权集团的战争。
为何刘备没有选择
-
襄樊之战后,刘备集团面临的局势非常尴尬,曹孙两大集团都与自己的敌对,而自己却又是其中势力最弱、根基最浅的一个。曹操集团与刘备集团是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他们一个要替代汉室,一个要复兴汉室,因此刘备不可能与曹操结盟。而想要尽可能在东南多占地盘,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的孙权集团本是刘备集团最合适的盟友,但是襄樊之战恰恰是孙权集团背后偷袭刘备集团,在这件事解决之前,刘备也无法和孙权和解。
- 关羽之死让刘备必须有所表示,毕竟关羽不是一般的将领,他是刘备集团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将,如果他的死刘备没有任何表示,那么刘备手下跟随他多年的部下会如何看待他这位主公。为了那些跟随他从北方南下的嫡系人马,刘备必须要发动这场战争。
- 此外当时刘备集团的形势急转直下,不仅荆州四郡被孙权夺去。第二年上庸守将孟达又叛降曹操集团,刘备集团短短一年之间丢失了东面和北面两块战略前进基地。刘备集团本来就根基尚浅,所占地盘都是从别人手中刚刚夺得,人心不稳,稍有不慎极可能导致内部叛乱。
正因为刘备面临骑虎难下的困局,他不得不采用讨伐东吴的方式来转嫁危机,一方面如果击溃东吴可以向东扩充地盘,增强自身实力,稳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即使不能完全击溃孙权,也可以转嫁矛盾,以打促变,改善自己的困境。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既然讨伐孙权这一仗必须要打,那么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没有有更好的选择呢?让我们顺着夷陵之战的进程来捋一捋:
-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发起了讨伐东吴的战争,史称夷陵之战。所打的旗号正是为关羽报仇,这也是为了对内部有所交待的必然之举。得知消息的孙权立刻遣使求和,希望能平息这场战争,但是刘备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当然不会同意孙权的求和。
-
刚才提到刘备的战前考虑中可能有以战促变和以战促和的打算,为什么孙权前来求和,为什么刘备没有答应呢?首先此时刘备大军刚刚开始进攻,如果立刻答应求和,显然不能使内部的主战势力满意。当然最根本的是刘备本人也不会满意,还没有在战场上打疼吴国,根本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只是简单让孙权求和不是刘备的既定目标。
-
求和不成的孙权只能应战,他一方面向曹丕称臣,一方面命令陆逊统兵抵抗刘备大军。前期刘备大军士气很盛,一路势如破竹,吴军在前期被刘备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之后,在陆逊的带领采取避敌锋芒的战术,大踏步后撤,军事实力损失不大,最后两军在猇亭、夷道(均在湖北宜都一带)一线双方进入相持。
-
此时是刘备实现既定战略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刘备已将双方的交界线从巫山一带推进到了湖北宜都一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而且此时双方开始进入相持阶段,刘备的攻势开始迟滞。但是此时东吴一方也绝不敢轻言获胜,如果刘备能够与孙权开始展开谈判,大概率孙权会接受,这样双方将都有可能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使局势回到孙刘两家合力抗曹的正确轨道上来。为此孙权甚至可能会愿意作出一些让步,毕竟当时的东吴是小败局面,而且孙权一方的主将都已去世,陆逊还只能算是初出茅庐的小辈,孙权是在无奈之下才将他提拔起来的。
-
如果能见好就收,通过谈判获取一些利益,随后双方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刘备的结局可能会好很多。但是前期战事的顺利,东吴过早求和使刘备认为东吴软弱可欺,再加上对方主将陆逊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辈。刘备骄傲轻敌,他认为可以从东吴夺取更大的利益,甚至直接吞并东吴。而他的轻敌和贪婪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
综上,在当时的战略大局下,刘备伐吴是不得不进行的必然选择。但是他在实际作战中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最终失去以战促和、以战促变的机会,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当然有其它的选择,刘备讨伐吴国,这正是曹操盼望的。诸葛亮权衡利弊得失苦苦劝柬,一定有比发动战争更好的谋略。可惜刘备铁了心任何建议都听不进去,反而厌恶起来,诸葛亮无计可施。刘备仓促间举国之兵发动战争,犯了战争是需要战机的大忌。大规模的战争是需要精心准备的,比如物资供应,将领合理的调遣,天气状况分析,地理地形的掌握,特殊情况的预案,以及出战时机的利弊分析,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此次刘备的唐突出战显然是准备工作不够详细。况且吴国取得了荆州的胜利正是士气旺盛之时,并且做好了敌兵来犯的准备,诸葛亮一定熟知这样的情况。如果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与东吴复结联盟,等待曹操与孙权荆州之争。那时诸葛亮可亲帅大兵寻找时机略使小计谋得荆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5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