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山小虎第225条解答。
战机安装机尾炮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从飞机被用于军事领域后,可以说很多飞机为了自卫,都曾安装过向后的尾炮,并且还配备有专门的机尾炮射击员。
尤其是二战的是生产定型的轰炸机、运输机,大多安装有机尾炮。
比如:图4、伊尔28(轰5)、图16(轰6)、运8早期型,甚至伊尔102攻击机等都装有机尾炮。
【图16(轰6)的尾炮】
【伊尔102攻击机的尾炮】
【伊尔28(轰5)的尾炮】
【英俊战士】
【图22M的尾炮】
所以,战机安装机尾炮早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看题主发的有F15战斗机的图片,我猜想题主肯定是疑惑为什么现在的战斗机没有尾后机炮了。
其一:在一个导弹乱飞的年代,航炮作为一种自卫武器,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继歼—20取消航炮之后,以后其他战机装不装航炮都难说。
其二:航炮作为一种非制导武器,通常都是靠目视和光学辅助瞄准器进行攻击的,所以航炮多指向飞行员视野最好的前方。
再加上战斗机通常就1~2人操作,又驾驶又制导,哪有多余的精力去操操纵航炮啊,飞机空间也不够啊。
其三:现在战斗机多为超音速飞机,平常的非常速度也多在700~800Km/h(220m/s)左右,而航炮的初速约在800m/s。
飞机超音速飞行时,速到达到1~2马赫也不是困难的事情,这样就会面临与空空导弹后射时速度过零相似的一些问题。
其四:飞机机尾的尾流、扰流是非常大的,就算不影响航炮射击的速度,左右的扰流干扰航炮左右偏转,能不能打的准还是两说。
其他还有什么原因,小虎才疏学浅,也想不到了,还请题主多多见谅。
朝着后方的机炮其实还是有的,但是这种机炮一般安装在轰炸机上。俄罗斯的图-95“熊”A战略轰炸机就在机背和机腹的遥控炮塔和尾部炮塔中安装了23毫米机炮,这样设计的效果是为了让图-95拥有一定的背后防御能力。因为图-95是亚音速螺旋桨飞机,其飞行速度比较慢,所以需要考虑遇到战斗机追击的情况。这种设计理念也说明后向的机炮更多的用于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
为什么机炮都向前呢?
这样的设计方案实际上和战机自身的框架一样,都是受到人体方位定则影响产生的结果。因为人的正面向特点促使战斗机也设计了正面向座舱,除了提供反推力的发动机是向后的之外,战斗机其它大多数装备都是向前的,这是为了确保机上载具和飞行员的协调性,虽然现在很多系统都实现智能化了,但是在无人驾驶模式没有出现之前,飞行员的中枢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朝着后方的机炮灵活性本身也没有朝着前方的机炮灵活性高。因为战斗机本身设计的原因,机头一般都比机尾更有灵活度。也就是说在需要紧急锁定的时候,设在机头的机炮更容易找到目标。而机尾一般是战斗机的盲区,特别是战斗机后下方的那一块区域,飞行员基本上是无法顾及的。大多数情况下,迎击的战斗机也不可能让对方跑到自己后方去,那样会导致自己相当被动。
导弹技术的出现也对机炮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的最新空空导弹产品已经有了矢量推力技术,也就是说导弹在空中可以作180度变轨,正面发射的导弹也可以攻击后方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纯格斗意义的机炮就更没必要朝着后方。
现代战机进入喷气时代之前,在战机后方安装一个活动机枪再配一名射手的方法,不是特例,而是一种很普遍的防御方式,当时许多战机都是这样设计的,甚至于出现过双座战斗,也就是战斗机增加一名后部射手,更曾经一度出现了给战斗机安装活动炮塔的设计,比如:英国的无畏战斗机,安装了一个活动炮塔,以便来打击对手,但是安装向后射击的机炮或机枪只是一种防御性的手段,在二战时代,属于攻击机的标准配置。
直到在二战之后,后射手才从战术飞机被淘汰掉了,主要伴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速度更快,机枪已经没有价值,尤其是在导弹出现之后,在战术飞机上已经完全被淘汰了,只有一些大型轰炸机等等会安装尾炮来进行自卫,但是这种设计也非常的少见,而且也逐步消失了,目前来说,没有一款新设计的战机会考虑安装一门向后射击的机炮问题。
主要原因就在于安装机炮的弊远远大于利,安装一门向后射击的机炮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防御,但是机炮的射程非常有限的,而且它的设计控制非常困难,相当于向人头疼,效果是值得质疑的,为此还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来安装许多不必要的设备等等,把它取消到反而更能够提高战机的性能,提高生存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