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不是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而是除了晁盖之外,包括宋江在内的所有好汉都反对招安。即便是宋江最终确实招安了,梁山好汉也会全体支持,不会有一个人反对。
这就奇了,“水浒传”中明明写着宋江在“菊花之会”上大唱招安之歌,招致了武松、李逵,以及鲁智深的强烈反对,为何宋江也成了反对招安的造反派了?梁山好汉竟然还会集体支持宋江招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菊花之会”绝对是伪书
《水浒传》写到梁山大聚义之时,贯华堂本的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金圣叹在这段故事后面续写了一个恶梦,以此结束了梁山故事,为施耐庵的《水浒传》做了照应开篇故事的结尾。
容与堂本《水浒传》的回目则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排座次”。按照回目,排完座次便交代完了故事,就要转到下一回,另立回目讲新故事了。但是,容与堂本则不然,梁山排完座次,故事讲到高潮时,笔锋陡转,立即反转原著,把梁山好汉写成了一窝没有约束的纯粹草寇。
继而,又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前言不搭后语,更是文不对题。这个故事讲的是梁山在重阳节这天,宋江搞了个“菊花之会”。在“菊花之会”上,宋江填了一首《满江红》,表达了自己急于招安的迫切心愿。
金圣叹补写故事改了回目,文能对题。而容与堂本却未来得及篡改回目,文不对题。名著出现如此荒唐的文不对题的现象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早期的续书中根本就没有这一段,“菊花之会”是很晚的时候才塞进去的。
绿野老道这样讲,绝非猜测。除了上述所讲的两个版本的《水浒传》外,现在的通行本“水浒传”还有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大概是以金圣叹批点的贯华堂本为底本,第七十回有卢俊义惊恶梦这个情节。搞笑的是,卢俊义做完恶梦后,“水浒传”却没有终结,又以袁无涯的续书接上,造了一个回目:“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公明慷慨话宿愿”。
为了给“菊花之会”弄一个连对仗都没搞清楚的回目,在这回书中又重抄了梁山好汉大分工,等于是让梁山好汉排了两回座次。这样的“水浒传”,实在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荒唐至极了。
这个十分古怪的通行本虽然没有出现文不对题的现象,但却从旁证明了“菊花之会”是个什么来头了。这段故事,就是后人硬塞进去的。那么,大致又是什么时候,“水浒传”中加进去了这个荒唐的“菊花之会”呢?绿野老道认为,这段前后不搭界的故事,极有可能是1940年之后才窜入“水浒传”的。为什么?
民国时期,唐圭璋先生于1939年编纂完成《全宋词》,收录了宋江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念奴娇·天南地北》。但是,“菊花之会”这首词却没有被收录。综合上面的版本分析,绿野老道判断,“菊花之会”恐怕是在《全宋词》之后才窜入“水浒传”的,是续书的续书。
在这个荒唐的“菊花之会”上,武松、李逵、鲁智深明确反对宋江招安。这大概是题主提问中所讲到的“梁山大部分好汉都支持宋江招安”,确实,按照“菊花之会”的谎言,梁山只有三个人反对宋江招安。
既然“菊花之会”是伪造的故事,那么,武松、李逵、鲁智深反对招安便无从谈起了。假如一定要说宋江主张招安,那也是梁山好汉全体都支持,没有任何人反对。因为,梁山一百单八将都跟随宋江招安了。不仅招安了,绝大部分好汉都与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但是,宋江以及梁山好汉绝对不是投降招安派,他们肯定是反皇帝的。
梁山好汉中只有晁盖要招安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在有的地方把《水浒传》写成了“水浒传”,个中理由便是:《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只有七十回,还不包括金圣叹的续书。而“水浒传”则是包括了《征四寇》这部续书,梁山大聚义之后的故事,便不是施耐庵写的了。而且,《征四寇》中,也应当没有“菊花之会”这个故事。
“菊花之会”按照后来宋江不断祈求招安,而梁山好汉集体又赞同招安。而这部书是“农民起义”,诸如李逵、武松、鲁智深这等人物难道也赞同招安。无奈,便以“菊花之会”这个故事,给梁山好汉划出了阶层。
然而,施耐庵的文本绝对不承认这个故事。因为,从“菊花之会”这段文字往上数,不到十行文字,就是梁山好汉大聚义。容与堂本写完大聚义的故事,是这样描述梁山好汉对天盟誓的:
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着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神天鉴察,报应昭彰。
难道梁山好汉翻脸比翻书还快,刚刚一起歃血盟誓,就有人“心存不仁,削绝大义”了?鲁智深就要扬言散伙了?
梁山好汉不会是此等宵小,武松也绝对不会跳出来头一个反对招安。因为,《水浒传》中是武二爷头一个提出招安的人。
武松为什么会率先提出招安呢?文本故事给出的原因是武松做了行者,自认为杀人过多,无法得到朝廷的宽宥,唯独只有“天可怜见”,受了招安才能重见天日去寻找公明哥哥。
此时,武松已经做了佛门弟子,由他首先提出招安,是为了照应晁盖在梁山上倡导招安做铺垫。因为,晁盖是托塔天王,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水浒传》中要招安的人,大致上是佛门弟子,或者与佛门有关的人。
说晁盖主张招安,最大的证据就是彭玘在接受了晁盖的“教导”后,以这样的说辞劝降轰天雷凌振:“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
晁盖自出场起,施耐庵就交代他是佛门中人,而梁山一百单八将则是道家伏魔大殿中逃出来的“妖魔”,宗教信仰都不一样,主张自然就不会一致了。托塔天王不愿意上造反,却被吴用设计,步步逼上了梁山。上了梁山也不愿意杀人,交代所有好汉:“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
不伤害于人,体现了佛家护法天王的慈悲为怀,但与造反就完全背离了。宋江是道家妖魔中的“天魁星”,率领梁山好汉聚义的目的,《水浒传》中早就交代清楚了,就是要让“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因而,宋江是造反派,晁盖则是招安派。我们把《水浒传》都读反了。
梁山好汉绝对全体支持宋江招安
上文不是说宋江是造反派吗?为何又变成了招安派呢?这个疑问,其实金圣叹已经做了解答。贯华堂本所续写的故事,就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的真实版本。但是,金圣叹却因为其立场决定了他反对造反,因而恶所有的梁山好汉的本质,所以,让张叔夜痛骂了一百单八将之后,将他们赶尽杀绝了。
其实,梁山好汉并没有被张叔夜斩杀,而是投降招安了。那么,宋江等人又是如何招安的呢?有人反对他投降招安吗?
《水浒传》中有一段故事,高度契合宋江投降招安的历史真实,这就是“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写到的,朱武以苦肉计救副寨主陈达,向史进投降的故事。
《宋史》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时,宋江等三十六人四处袭扰朝廷州郡,即将到达海州时,宋徽宗下诏,命海州知府张叔夜招降梁山好汉。
《宋史·张叔夜传》中记载,当宋江等人到达海州时,事先招募了死士,伏击了梁山好汉。战斗中,张叔夜擒获了宋江的“副贼”。宋江无奈,只好率领所有好汉投降。此后,“大书黄纸飞来敕,三十六人同拜爵”。宋江率众投降,“副贼”也因此获救。
宋徽宗原本是要张叔夜招降宋江,但为何又发生了一场战斗呢?究其原因,大概应当是宋江拒绝被招降,继续四处袭扰。张叔夜没办法,只得与之一战。这也说明,宋江就是梁山上的造反派。
宋江如此义气,为了救人而投降,投降之后,便被招安。难道梁山好汉会反对如此投降招安吗?
武松就不用再多讲了,第一个提出招安的人,绝对会有故事来照应武二郎不会反对招安。武松极有可能按照宋江的嘱咐,招安之后凭着一身本事去边境杀敌立功,保境安民。
鲁智深也是佛门中人,是要成很大的正果的。我写过很多有关鲁智深的文章,详细解读了花和尚在宣和元年(1119年)二月帮助宋徽宗大闹五台山,破坏佛门的文本隐喻。
鲁智深打造禅杖的铁匠铺,隔壁就是“兄弟客店”,隐喻的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帝。为何?因为,铁匠铺的掌柜被施耐庵写成了“待诏”。待诏就是皇帝身边奉诏之人,不就是住在皇帝的“间壁”吗?而且,是待诏的打铁声把鲁智深“召唤”下山的,鲁智深的禅杖重量也是待诏定的。禅杖重量六十二斤,隐喻从嘉祐三年(1058年)到宣和元年,期间恰恰就是六十二年。那么,施耐庵为何要写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呢?
施耐庵在鲁智深第二次下山时,特别交代,这天天气暴暖,正是二月天气。因为,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一个月之后,鲁智深以“实际行动”照应了“革佛诏”下达的时间,施耐庵写得极准。
鲁智深第二次大闹五台山之前,吃了一顿狗肉,这是《水浒传》中唯一的一次吃狗肉。吃完了狗肉,鲁智深还带着一条狗腿,用这只狗腿亵渎佛门,破坏佛教清净之地,连金刚都被打坏了。
施耐庵为何要这样写呢?因为,宋徽宗就是属狗的。
鲁智深是这样的来历,而当宋江招安时,花和尚会反对吗?从智真长老的预言来看,鲁智深的正果将与智真长老齐平,做到大寺院的住持方丈。而且,极有可能是“赵员外”所封。因为,二龙山隐喻的是“二龙”,山上有一座宝珠寺,鲁智深并不是做强盗,而是做方丈。而且,做的是“二龙”寺院的方丈——这不就是东京大相国寺吗?
花和尚也不会反对招安,那么,李逵呢?
白龙庙小聚义是梁山招安的大伏笔
江州劫法场,李逵头一个从茶肆楼上跳下来,砍翻了刽子手。晁盖等人立即解救了宋江,跟在李逵后面杀出了江州城。黑旋风一路砍杀,来到了白龙庙。
施耐庵为何在这样一场厮杀中,写“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呢?因为,宋钦宗就是一条“白龙”。赵桓生于公元1100年,这一年干支庚辰,属龙。庚属金,白色,所以,白龙庙隐喻的是赵桓做皇帝的庙堂。李逵把劫法场的好汉带进了庙堂,难道寓意还不明显吗?黑旋风会反对招安吗?
当然,说黑旋风进白龙庙也是造反,同样说得过去。天杀星在书中几次说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晁盖做大宋皇帝,宋江做小宋皇帝。梁山好汉都做丞相、国师,将军,这不正好杀进白龙庙了吗?
其实,白龙庙故事所讲的并不是这么回事。从文本故事看,江州劫法场之后,白龙庙中并没有出现砍杀场面,只是梁山好汉小聚义而已。《水浒传》中,宋江一面与朝廷作战,甚至连宋徽宗的国舅慕容知府都斩杀了,是坚定的造反派。一方面却希望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这岂不是很矛盾吗?
实际上,宋江所说的“圣主”不是宋徽宗,而是宋钦宗。为什么呢?
上文讲到,宋徽宗都被施耐庵写成了一条狗,难道笔下的主人公会向狗屈膝投降吗?江州劫法场,杀的是宋徽宗朝的官军。虽然这一仗杀死了许多官军,但却远远没有实现宋江浔阳楼反诗中所说的“血染浔阳江口”的誓言,宋江也没有报得冤仇。
宋江的反诗不会白写,今后,还将回到江州,造宋徽宗的反。此时,赵桓已经做了皇帝了。宋江再造宋徽宗的反,必定是帮助宋钦宗夺回帝权,以抗击金兵的入侵。所以,“白龙庙小聚义”,说的是梁山好汉将成为宋钦宗朝的庙堂之臣。
《水浒传》中的江州,一般是出现在平话杂剧中的一个虚拟地名,施耐庵以“心在山东身在吴”来隐写这个地方其实写的是江苏镇江。据《宋史》等史料记载,宋徽宗在靖康元年时,在童贯、蔡攸裹挟下,到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帝权。而当时的镇江留守,是蔡京的另一个儿子蔡翛,大概就是《水浒传》蔡九知府的原型。
宋江的反诗所隐伏的就是这段历史。宋徽宗在国难当头之际,难度避难,还另立朝廷,梁山好汉便再度造了他的反。
宋钦宗时代,北宋社会矛盾急剧变化,抗金保国成为主要矛盾。北宋抗金,起自宣和六年(1124年)。宣和七年,金兵势大,势如破竹,宋徽宗赶紧甩锅,连夜把帝位传给赵桓。自此之后,便是宋钦宗面对金兵,奋力抵抗外寇,“保国安民”。童贯惧怕金兵,从前线逃回汴京。宋钦宗诏令童贯为汴京留守,自己则准备御驾亲征。童贯拒不执行诏令,带着宋徽宗南渡复辟。
宋徽宗镇江复辟的历史在《水浒传》中早有伏笔,这个伏笔出现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宋江从玄女殿出来,被两个青衣女童推了一把,跌进“二龙相戏”的石桥下。这两个青衣女童大致就是隐喻的童贯,蔡攸,而“二龙相戏”说的就是两个皇帝争夺帝权这件事。
《水浒传》中同样有梁山好汉抗金的伏线,梁山两次攻打曾头市,把金国人全部消灭在北宋境内,写的就是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在荡平曾头市之战中,李逵表现得最英勇,是除卢俊义之外的头号功臣。李逵领头进白龙庙,在曾头市之战中得到了照应。
鲁智深、武松也以步军头领的身份,攻打正东大寨,被续书污蔑的两个佛门弟子,肯定将跟随宋江“保境安民”。
梁山好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故事,就发生在靖康年间。因而,《水浒传》中的宋江一面造宋徽宗的反,一面又期待“圣主”宽恩赦罪,报效国家,原来如此。
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是被招安了,施耐庵尊重历史,将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梁山的投降招安真故事,隆重的渲染《水浒传》的“义”。历史上的梁山好汉确实抗击过金兵,施耐庵也将以“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事迹为线索,极力书写梁山好汉的抗金义举,以彰显《水浒传》的主题,为书中的“忠”做出最好的诠释。
梁山好汉因为造反而聚义,因为义气而招安,因为招安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因而,在这样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中,梁山好汉最终“死生相托,患难相扶,一同保国安民”。《水浒传》如此表述,难道还会有人反对招安吗?
水泊梁山中,众位英雄都是被逼得无奈,才到梁山当草寇的。
他们看到招安时,有一线出路,可以使自己从土匪变成良民,他们还是希望回到正常的生活。
自古上山当土匪,最后都没有完满的结局。最后,他们都是非常惨的。
历代教训,已经告诉梁山众位英雄,在梁山当土匪只是暂时的。
听到宋江为大家找了一条活路,大部分人还是希望,回到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
毕竟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每天打打杀杀,也不是人们希望过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们都希望在晴朗的天空下,悠闲的在公园散步。
悠闲的和朋友们,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谈谈生活,这才是普通人向往的生活。
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来就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
在当时宋朝的社会中,高俅,蔡京一伙垄断朝纲,结党营私,搜刮民财,陷害忠良。
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迫害忠臣良将,使得国家百姓人人自危。
连年征战战乱,十室九空,土地荒废,灾民遍地。
宋江,是因为妻子有了外遇,而逼迫宋江杀妻,最后摊了官司。
万般无奈上了梁山,从宋江的内心里,他是不希望到梁山。
所以,宋江在水泊梁山上,挖空心思想办法,想方设法要使自己漂白。
许多水泊梁山将领,也希望有机会退出梁山,去过正常人的生活。
宋江,也是看透了大家的心思,众将不谋而和,都想改变一下,寻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