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当年女儿在高中文理分科的情形。
女儿在高中学习成绩各科基本平衡,没有偏科的倾向,这让我们在分科的时候陷入了两难,后来由于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分科就选择了文科班。这让亲属们大为不解,甚至打电话询问此事,理科班的老师也两次委托同学询问有否重新转入理科的意向。
02年女儿进入复旦大学以后,正好碰上那一年复旦教改,选课系统全面放开,分基础课,公选课和专业课。很多文科学生几乎都不选理科课程,选课前不是看对哪门课有兴趣,而是先问好不好过,生怕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和绩点。
其实教改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全面发展,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课程,可是还是很多孩子没有抓住这次机会,结果在保研和出国的课程结构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而国外早就实行的是通识教育,这是比较符合现今科技发展的趋势的。文理过早分科尤其是中学阶段分科是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本科阶段只有到高年级才有倾向性专业的区别,即便是专业不同,各专业课程容量区别也不是非常之大。我们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早就意识到了,好在大学已经改变,中学近期马上也有改变了。因此,也就对文理之争议论就会少很多。
女儿去国外留学后,由于职业要求,后来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在国内本科阶段理科尤其是数学课程比较齐全,跨专业学习就顺理成章,没有太大障碍。现在在一家大型公司搞萍果音乐当程序员,收入也很理想。
早期专业化不是今天才有,一百年前钱穆先生就批判过这种弊端,很多教育家都反对这样做。鲁迅先生也鼓励过文理科互相看看各科的研究,也就是说这些大文豪们早就意识到文理融合的重要性,但形成国家教育制度还是太晚了一些。怎么融合,文理融合到什么程度,真是一个大问题,只能靠教育的后来者们实践吧!
任何一个学科的存在都有它的科学性,因为这个世界是统一的整体,科学也是一样,人为的割裂就会出现认识上的残缺,文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哪有什么优劣之分啊!传统的学科之路早已是千万人走过,那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才是未来应该探索之地,在科学的道路上你知道要用到什么知识而一定不用什么吗?
首先我要说明我是学理工科出身的,但是我并不认为学理科的就比学文科的高人一等,而且我也相信大多数学理科的人即便是心里有瞧不起学文科的念头,嘴上也不会承认学理科的就会比学文科的高一等。其实理工科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文科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学理工科的人擅长于逻辑思维,而学文科的人则擅长于感性思维。
为什么社会上会存在着“学理科的比学文科要高一等”这样的认识呢?我认为,(1)实事求是的说理科的课程就是要比文科课程难学一些,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高中数、理、化课程的难度就已经将高中生的智力程度拉开了距离,有一些学生即便是个人再努力学习,其数、理、化课程的成绩也难有大的提升,这时就要承认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别的。但是文科课程需要死记硬背的多,而逻辑推理的少,相对而言要好学一些。
(2)到了大学以后这种现象就会更加明显,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多,且课业较难,上课时必须要集中精力听讲,稍有溜号,书中概念没听明白,课后作业就不会做;理工科课程有大量的作业和实验课,如果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于逃课,就完不成作业、做不好实验,期末考试很可能就会挂科。而文科的学生普遍的课业较简单,学习压力不那么大,学习程度不那么紧张,实事求是的说文科生的大学生活要轻松、潇洒一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3)再从大学毕业生社会就业情况来看,实事求是的讲,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上各个领域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肯定要远大于对文科生的需求,这是社会现实。换句话说,理工科毕业生就业选择面要宽于文科毕业生,甚至理工科学生同样可以从事文科学生所干的工作,但是反过来就不行了,这也是社会现实。在高校扩招之前,我国的文科类学校(或有文科专业的学校)并不多,所以每年的文科毕业生也较少,社会上完全可以吸纳。高校扩招后,扩招领域主要在人文社科类专业领域,致使招收文科生数量大增,毕业生也就大增,而社会上适合文科生就业的岗位有限,因此近些年就出现了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