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喜欢农村多一点。城里人的只能叫放假,农村的才叫过年。
城里过年,越来越冷清,过年期间商铺关门,大多数人返乡,部分餐馆停业,快递停运,外卖也少了,街上连个煎饼摊位都找不到。想找一个小食店,几乎没有。
农村里,都是一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年在外,漂泊在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回到家里,大家串着们,一年不见的人热情的打着招呼,显得热闹非凡。
城里高楼林立,现在已经没有了放鞭炮的可能。
农村里,那家过年不准备几个大鞭炮,到除夕12点,全村人一起放鞭炮开门的时候,那个场景,才叫震撼。
城里过年,不能打鞭炮,我不知道是怎么拜神的,我猜想就是去寺庙一下吧,吃个团圆饭就行了,邻里间不打招呼,在城里买房的人们,附近一般没有多少亲朋好友。
农村则不一样年三十,开门,年初一,回老家拜祭祖先,年初二开始,去亲戚家拜年或者亲戚来自家拜年,几乎所有的亲戚都要走一遍,而且要吃饭,饭菜那都是相当丰盛的。
在农村过年要热闹的多,从腊月中旬开始,集市上就非常热闹了,年货应有尽有,赶集的人也非常多,特别是临近过年的那两场集市。人多车多,到哪里都是靠挤的。腊月二十四左右就可以做糍粑,叶子粑粑,打豆腐。大年三十上午要贴对联,挂红灯笼。中午12点一到,各家各户都陆陆续续放起了鞭炮,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坐一起吃团圆饭。总结一下这一年的成绩和收获,规划下一年的目标与方向。然后就邻居家串串门,拉拉家常,打牌的打牌。初一就家族亲人拜年,村里面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大家一起聊聊天。初二就要去亲戚家拜年啦。城里面过年应该比较冷清些吧!很多店铺都关了门。邻里之间又没有过多的联系,甚至相互都不认识。也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年夜饭。反正我是比较喜欢在农村过年。
客观来说在农村过年要比城市热闹,更有年味,现在很多城市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过年就更显得冷清了。农村过年之前好几天,就开始蒸馒头,炸豆腐,炸丸子,煮肉,贴神贴。大年三十上坟,贴对联,晚上包饺子吃年夜饭,大年初一去拜年,一直到初五每天都走亲戚拜年,虽然有点忙碌,但很有节日气氛。
外来人口春节期间回家过年,城市里到过年的时候反而会冷清不少。很多人嫌麻烦也不会准备太多吃的东西,甚至年夜饭就直接在外面吃了。还不能燃放烟火,对孩子们来说,少了一项大乐趣。
但在城市生活惯了,回农村过年也并不那么好受,主要是生活上的不习惯,农村比城市要冷,热水也没那么方便,土比较大。这也导致很多人回家前和回家后的反差比较大,直接从Tony老师变成刘二奎,从萌萌哒小姐姐变成王二妮。
纵然有太多不适,也无法阻挡我们回家的脚步,只为团圆。祝即将出发的或已在路上的朋友们,一路顺风,平安回家。
以前喜欢农村过年,因为在印象中,农村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去逛集市,置办年货,集市上绝对称得上是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虽然都是些三轮摩托之类的车,但堵车程度直逼济南晚高峰。商贩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声,冰糖葫芦扎在草棍上在阳光下晶莹剔透,爆米花机时不时的惊天动地,还有地上的春联字画,还有某个角落里贩卖贡鸡的屠户……坐看芸芸众生,你会体会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
其次就是过年时农村特有的仪式吧。农村相对封闭落后,有些习俗遗传至今。每个地方有其护佑的神灵。比如我小时候所在泰山地区,基本都是信奉碧霞元君,我们都亲切的称为“泰山老奶奶”;除了护佑一方的大神外,还有自己宅子的神灵“屋游神”,还有土地之类的,就是烧纸钱,摆贡品,敬天礼地,就连平日里最没有正形的人,在这时都会十分虔诚,向冥冥中的存在叙说着自己的愿景,并恭恭敬敬的磕几个头。
再就是大年初一的拜年时间,一般稍微小点的农村,由于长期定居,相互通婚,几乎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沾点亲,带点故。所以初一的拜年,基本把一年都见不了几面的长辈拜个遍,然后他们会笑呵呵的给发葡萄干,瓜子,糖果,乐此不疲。拜完年后,最开心的就是揣着一盒炮仗,点根贡香,就钻到桑树林子里各种搞事。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记忆了,幼时顽皮,心思简单,不值一提。在城里过年,虽然花样比在乡下多的多,毕竟在乡村地区体会不到大城市的繁华。可是在节奏极快的大城市,过年更像是例行公事,不是过年,更像闯关。或许是年纪不同导致感触不同。我喜欢农村的年。但可悲的是,现在哪里还有什么农村?人心不古啊!一切的一切,终究变成了回不去的乡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