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详细的看过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大概的思想很类似于佛道,也就是说王守仁的心学很多内容是学习的佛家的禅宗,另外就是沿袭的儒学,王阳明说:心即是理,心外无物!跟佛家的禅宗的心即是佛,以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我指出一点,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无论是多么大的人物都会多多少少受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学者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
王阳明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僵化,而是讲的实际的功夫,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研究圣人的言论并不提倡!打破了当时的儒者的思维僵化,照本宣科的陈词滥调,而且直接点明了儒学的核心,直指圣人之心,活泼泼的。把儒释道融合在了一起,他注重心性之学,心学中的心性之学大多吸取的佛道对形而上本体的认知,但是他又反对出世,反对出家,反对不理尘世,这一点是学习的孔孟儒学的外王之学,认为修身养性的目的,修道开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造福社会,兼济天下,做官执政,但是又不否定佛道的来生的理论,只不过更注重当世的功德,而来世的事情很少涉及,正如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说王阳明的儒学是主要结合了儒释两者,内在修心修证修养是佛,外在为官建功立业是儒!
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只符合特定上等根器的人学,就如同禅宗也是针对的上等根器的人去学,因为这个形而上的本心太难把握,当时的人能继承心学的人基本没有,太依赖于天赋,以至于后来出现了在心学影响下的异端李贽童心说,成为了离经叛道了!所以说王阳明心学很难普及 ,自古以来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般的根性,不分现代古代,这种通过顿悟和实际功夫的办法很难让学习者理解和领悟,我观当今对王阳明学问的解读者的言论,全部是不得其理,而且错的离谱,知行合一本来王阳明的意思是认为知就是行,能知便能行,知是行的开始,根本不是现在学者所说的,知道然后做到,把知和行分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这是当今所有人的认知,这些学者连最基本的都不知道,下面也不用看了!
其实知就是行的开始,就是把知和行看做一个整体,当知道了这个事物便已经开始去做了,做到了这个事物就是知道这个事物的最终目标,所以他认为不分知和行,而是让人们知道事物以后坚持下去做实际修养的功夫,最终达到知和行的圆满完成,如果把他看成是说道做到就是太低级肤浅了!很难解释贵在心上面的领悟!
你怎么理解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心即理,事上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思维的产物,其“心即理”观念完全反应了这一点。
老子“道德经”,阐述了“道”的存在,及其普遍规律(即自然规律)。老子的观点是普素的唯物观念。意即在人类尚不存在时,大自然就存在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草木茂盛,山川壮丽。春夏秋冬,东暖夏凉,有其自然规律。日出日落,人们顺之而作;月升日匿,人们当顺时而息。自然规律早已存在,人们对其认识后产生知识,用以指导行动。
此即物质存在为第一,而人的“心体”(思维器官),人的精神意识对客观物质存在规律产生认知后方有了知识,此乃知识的来源,别无它途。而王阳明的“心即理”(心体本身就是理),完全背离了老子的唯物观念,使只有从客观物质规律的认识中认识的理,从自心就可产生,此乃大缪。
王阳明的唯心思想是有继承的。其直接继承陆九渊,而上承孟子性善的唯心思想。早在老子后,庄子始以“天理”解释“道”,以天理代替道,谓“天理”是世界万物普遍规律及最高准则。此观点,唯心思想始现。因“道”作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而“天理”则不可触摸,实际并不存在,即是唯心产物。至西汉时,汉儒接过庄子学说,解“天理”为儒礼,即儒学伦理道德即“天理”。把天理解为儒家道德观念,目的是用世,用以约束民众。然此时“天理”仍是客观存在(儒家道德观念),并非纯然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至东汉时,学者郑玄解“天理”为“本性”,即人之本性即具天理,此时,天理就完全是主观唯心之产物。因天理观念在西汉时已解为“儒家道德观念”,已有具体指向,而郑玄谓天理乃人心自生,人性自具,抛弃天理的外在根源,又回到主观唯心思维。
西汉儒者把“天理”视为独立于人外的客观法则,礼乐制度就是他的表现;东汉儒者认为,“天理”是人的天性,是人內心的主观法则。
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又回到东汉郑玄那里,将天理视为人的本性,良心。
问题明白了:天理是有内容的,它不是虚妄飄渺的。也即它的內容,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不是天上掉的,也并非地上生的,也不可能是“心体”(思想意识)自生的,它只能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中,总结得来的。
心学体系,是教人修身养性的,是使人向善的, 此无疑义。但其基础认识论,认为人的本性即具天理(知识),人的本性即具“良知”(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否定人的知识是在认识客观实践中得来的,是完全主观唯心思维。
心学的“良知”观念实际并不存在,因为任何人无法证明孕妇腹中的胎儿“先天”就有道德观念。“良知”观念是王阳明为建立心学体系预设的并不存在的观念,其它“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观念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