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答一下。
第一,孔子出生于将门之家
孔子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而是出于将门之家。在说孔子的武功前,我先介绍一下他的老爹叔梁纥,方便大家对照孔子为什么武艺高强。
叔梁纥是春秋鲁国名将与超级勇士。
公元前566年,晋国纠集一群小喽啰攻打偪阳城。当时偪阳守军也抓住晋与诸国联军轻敌的心理,大胆实施诱敌深入的战术,故意将城门洞开,联军不知是计,便一拥而入。突然间,守军将城门上的大闸门放了下来,只要闸门落下,闯进偪阳城内的联军士兵将与城外的部队切断联络,很可能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有一位大力士挺身而出,他大步流星,走到闸门下,大喝一声,以自己的神力,将闸门托起。有赖这位大力士的惊人表现,被困在城内的联军士兵得以脱险而出。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场面有点熟悉。对了,在《隋唐演义》里的雄阔海,不就是举千斤闸门,最后被压死了吗?
雄阔海的故事是编的,但叔梁纥的故事是真的,而且他也没被千斤闸压死。
十年后,叔梁纥又有一次惊人的表演。
公元前556年,齐国进攻鲁国的防城,将其团团围困,此时防城守将正是叔梁纥。当时鲁国大夫臧纥正好到防城视察,城池被包围无法出城,鲁襄公派遣一支军队前往接应,但是这支军队望见人多势众的齐军后,止步不前。怎么办呢?叔梁纥决定亲自护送臧纥出城,他带了三百名敢死队,在齐军的重重包围圈里,杀出一条血路,把臧纥安全送到接应部队手中。然后,他又一次杀入齐军包围圈,杀回防城。两度撕扯齐军的包围圈,叔梁纥英勇善战之名,更是传扬于诸侯。
知道孔子老爹的英勇事迹后,回过头再来说说孔子。
第二,孔子也是武林高手
说到孔子,很多人以为他就是书生,其然不然。
父辈的伟大事业,不可能对孔子没有影响。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表述了“不改父志”的思想,对于自己而言,父志就是父亲的武士精神。孔子长大之后,身材魁梧,根据一些古文献的纪载,孔子的身材十分的剽悍,《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孔丛子·嘉言》中记:“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孝经》中记:“仲尼虎掌,是谓威射。”孔子跟他的勇士父亲一样,具有超绝非凡的膂力,可以力举城门(《吕氏春秋·慎大览》:“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这应该有得益于其武士世家的遗传基因,同时也应该是他不改父志渴望成为象父亲那样伟大的武士的结果。
不过孔子不肯以他的膂力非凡来赢得声名,这其中之原因,一是因为孔子的个人追求,他醉心于文化事业与政治道德理想的探索上,而百余年的战乱使得武力成为大国们角逐中原的最终手段,无疑,对于宣扬“仁政”政治主张的孔子,非常厌恶当时盛行的“武力至上”的斗争法则,而这种厌恶也使得孔子基本上避而不谈武力(子不语怪力乱神)。当然,孔子“不肯以力闻”的原因还涉及到他的处世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处世原则受到老子的影响,《说苑·敬慎》记孔子的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内藏我智,不与人论技”(《孔子家语·观周》记为“内藏我智,不示人技”。)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实际上孔子身上流淌的是武士世家的血液。
除了气力可以举城门之外,孔子还精于箭术与骑术。
孔子传授学生的六种技艺中,有两种是与练武强身有关的,一种是射,就是射箭,另一种是御,就是驾御马匹或马车(另四种是礼、乐、书、数)。《论语·八佾》有孔子的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用现在的语表述,就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跟人相争的,如果有相争的话,那一定是比射箭了。
在《孔子家语·观乡射》(亦见于《礼记》)中有记:“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孔子与门人在练习射箭时观者如潮,也可见孔子与其弟子箭术之精湛。孔子精于驾御马车,也可以从《孔子家语·执辔》中关于驾驭之术中体现:“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故口呒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
孔子有没有打过仗呢?有的。
公元前498年,鲁国爆发公山不狃的叛乱。叛军杀入首都,鲁定公躲进季桓子府中,叛军尾随而至。在季府,有一座高台,叫武子之台,本来是季家饮酒作乐的地方,现在成为抵抗叛军的堡垒。
叛军攻势如潮,眼看形势岌岌可危。这时挺身而出的,居然是大学者孔子,他的身份是鲁国大司寇。孔子带了军队赶到武子之台,增援鲁定公。这时叛军开始仰攻,箭矢如飞,有几支已从鲁定公身旁掠过,把他吓得脸色发白。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两位将领率军冲下高台,与叛军血战。正是孔子镇定自若的指挥,终于打败了叛军,拯救了鲁国。
第三,历史上中原政权屡次被野蛮外族侵略是孔子儒家思想造成的吗?
大家都知道,自汉武帝始,儒家思想长期被统治者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朝代都频繁遭到北方蛮族的入侵,有人便认为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弱化了中国人的勇武精神。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首先,北方蛮族长期成为中原政权的心腹之患,是地缘政治决定的。
在历史上,中原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北方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极不稳定的,我们看汉代的匈奴与唐代的突厥,只要遭遇一场大瘟疫或者大饥荒,往往人口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游牧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是非常低的,因此决定了游牧民族向外的侵掠性,他们的第一目标,肯定是富庶的中原。
对于中原政权来讲,对付游牧民族是非常心疼的。不是说打不赢,而是他打你容易,你打他难。中原人都是有固定的居所,游牧骑兵可以集中全力,攻打你一处,形成局部战场的绝对优势。反过来,中原军队要打游牧民族,却很难找到固定的目标,他们没有城池,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而且,双方交战在经济利益是完全不对等的。游牧民族靠抢,只要掠夺一番,钱包就鼓鼓的;而中原军队跑到北方荒漠去打仗,根本就抢不到东西,在经济利益是很不对等的。
其次,中国人勇武精神的弱化,并非儒家思想造成的
大家别忘了,汉武帝时代是中国最有尚武精神的时代吧,当时的意识形态是什么呢?独尊儒术!那怎么能说儒家思想把国家弱化了呢?
我们来看看儒家的内核,是尚武还是文弱。
孔子非常强调勇敢的精神,经常把仁、智、勇三者并提,比如在《论语·子罕篇》中说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还说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语见《论语》),“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语见《孟子》),“临大难而不惧,圣人之勇也”(语见《庄子》),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儒家尚勇精神之体现。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身取义,哪一个不是有着大无畏的精神呢?孔子还说:“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为了正义,随时可以有赴死的精神,这才是儒学的真精神。
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没有践行孔孟的儒学真精神,才导致中国后来的衰败。
首先,孔子高大威武,擅长射箭,身怀武功(否则,在春秋这个动乱年代,到处是土匪强盗,他还想周游列国?),勇气过人。据记载,孔子曾独自去见强盗头目盗跖,盗跖手下有上万强盗,可见孔子文武双全,只是该故事记叙的是孔子被强盗骂了一顿,我认为此故事是庄周杜撰的,庄周写了很多嘲笑孔子的故事,因此,仅供参考吧。
第二,中原文明总是被游牧文明侵扰,并非中原武力不如游收族,而是因为中原是定居的生活方式,而草原族人是迁徙的生活方式。中原文明先进,铁制农具衣服食物等生活用品一印俱全,而草原族只有牛马,需要通过市场交易,但古时商贸不发达,所以草原族只能抢。而草原族自幼放牧打猎,骑上马就是战士,战斗力强,加上是来抢东西的,基本不需要后勒。而中原就不同,防备被很难,对方骑马,中原步行,难以追击,再上后勤保障非常困难。所以,这就是自西周至明朝,中原一直受草原族侵扰的原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