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答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明朝的宦官到底是怎么走进权力圈子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之后,鉴于历朝历代宦官乱政的先例,曾明令禁止宦官干政,违者杀无赦!所以,终洪武、建文两朝,宦官一直都是明王朝皇帝的家奴而已,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
▲明太祖朱元璋
坏了朱元璋这个规矩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儿子——明成祖朱棣!建文元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举起了“靖难清君侧”的大旗,正式拉开了“靖难之役”武力夺权的铁幕!可是,彼时从南京到地方的文臣武将们,要么心向建文、要么明哲保身,剩下的便是像朱橞、李景隆那般的“政治投机商”……朱棣除了自己的儿子和张玉、朱能、道衍和尚等这些铁杆亲信之外,还能信得过谁?
▲明成祖朱棣
可篡位毕竟不是过家家,总得要用人呀!儿子和亲信不够用、用别人又信不过,于是自家的家奴们便成了朱棣的首选。就这样,郑和、王景弘等等那些燕藩的宦官们纷纷走向了前台,甚者还在战场上立下了军功。郑和为何会被赐姓郑?不正是因为“靖难”期间他在郑村坝立下了军功吗?不过,朱棣虽然重用宦官,但基本还是处于“限制性使用”状态。比如郑和、王景弘等人,其权力范围主要还是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并没能把手伸向权力中枢。仁宣两朝宦官的势头虽然越来越盛,但依然没有宦官能够真正进入权力中枢。
▲明朝第一批受到皇帝重用的宦官——郑和
自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中国古代实行了近两千年的“宰相制”之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朱元璋的身板硬抗、也愿意多“干活儿”,自然问题不大。可后来的皇帝们呢?有的体力根本扛不住,有的整日里忙着自己的小爱好、压根儿就不想多“干活儿”……怎么办?于是内阁应运而生了,找些文臣来给自己当“秘书”,皇帝只负责决策就行,具体的工作让这些“秘书”们来干。
随着明朝的皇帝变得越来越“懒”,久而久之、内阁的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明朝的“文官集团”甚至可以倒逼皇帝的决策了!同时,明朝的皇帝们也感觉到了来自于“文官集团”的威胁。那么,用武臣来节制文臣呢?那绝对是个馊主意!晚唐的藩镇割据、五代的乱世、宋太祖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哪个不是因为武臣做大引发的?明朝的皇帝们不敢试、也万万不能去试!于是,自家的家奴们又一次进入了明朝皇帝的视野。
▲宋太祖赵匡胤
有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在,明朝的宦官们没有必然的权力,他们获得权力的唯的合法途径只能是皇帝的授权!只要皇帝收回权力,宦官就什么也不是……这也是为什么刘瑾、魏忠贤等人虽然权势熏天,明武宗朱厚照、崇祯帝朱由检拿下他们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原因所在。于是,宦官被明朝的皇帝们拉入了权力圈子。起初只是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存在,也就是帮皇帝记录记录批复和圣旨、盖盖玉玺什么的。这就是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最初的由来。顾名思义,掌印太监就是负责帮皇帝盖玉玺的,而秉笔太监则是负责帮皇帝记录批复和圣旨的。
▲明朝朝堂上的文臣与宦官
如果一直按照这个模式,司礼监其实并没有什么权力,无非是些“烧ATP的打字机”罢了。可是,架不住明朝的“文官集团”太强势呀,愣劲儿上来、连皇帝也照顶不误!为了对付“文官集团”,明朝的皇帝们一步步给予了宦官更大的权力,用他们来牵制“文官集团”,所谓“票拟”和“批红”就是这么来的。内阁负责“票拟”部分、司礼监负责“批红”部分,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而皇帝,便可以通过往哪一方增加砝码来调节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如果“宦官集团”做大,皇帝便利用“文官集团”来搞掉“权宦”,比如刘瑾、魏忠贤之流;反之,如果“文官集团”做大,皇帝同样可以通过“宦官集团”来搞掉“权相”。而皇帝则稳坐钓鱼台,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出了那么多“混账皇帝”,却与清朝基本“同寿”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何清朝的宦官存在感那么弱呢?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鉴于明朝的教训,清朝自入关始,始终在不遗余力地压制宦官。清朝规定:宦官的最高品级只有正四品,而且不得干政!甚至连离开京师都必须获得皇帝的授权并履行正式的手续。晚清时期的丁宝祯为何敢诛杀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宦官安德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德海没有履行宦官出京的正式手续,加之背后有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撑腰,慈禧太后自知理亏、虽然心中有一万只羊驼在奔跑,却也只能是咽下这口恶气……
▲丁宝祯公开处斩安德海
至于李莲英的正二品,其实只是赏了个正二品顶带而已。说白了就是一个“荣誉头衔”,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就这样,李莲英平日里都不敢张扬地戴着“红顶子”,只有在特定场合才秀一秀自己的这个正二品……终李莲英一生,并没有获得过什么名正言顺的权力,他就是一个内侍头目而已。之所以“权势熏天”,仅仅是因为慈禧太后宠他、信任他,他说的话慈禧太后愿意听,自然有些话由他说出来慈禧太后便当成是真的了。试想,如果他在慈禧太后面前说谁一句坏话,会引发怎样的后果?但是,也仅此而已,李莲英并没有什么名正言顺的权力。比如跟着醇亲王奕譞去检阅北洋水师时,李莲英全程都只是像个下人一样跟在醇亲王身后,丝毫不敢造次。因为他深知,自己终究只是皇家的一介家奴、一条狗而已,皇帝再不受慈禧太后待见、他亲爹也依然还是主子!
▲晚清巨宦李莲英(前排右一)
再就是权力平衡的问题,明朝皇帝需要宦官来维持文宦权力平衡,所以他们必须给宦官权力。但是,清朝根本不需要!因为朝堂之上的旗民之分已经完全可以用来维持这种微妙的权力平衡了。而在旗下,上三旗旗下的大臣和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大臣又可以用来制衡下五旗旗下的其他大臣,同时二者又可以相互制衡,这就是清朝著名的“奴才治国”。有了这群出将入相的奴才加持,清朝的皇帝根本不再需要宦官来制衡文臣,因为在文臣之间就已经实现了相互制衡,根本拧不成一股绳了!至于武臣,自两宋开始,一直都是高位低权、由文臣节制或由皇帝来直接节制,被控制得死死的,根本不需要皇帝再多费心。
▲清朝的八旗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创立东厂,便开启了宦官干政的恶劣的先例,大明王朝自始至终都有宦官集团的身影出现,可以说,宦官对大明王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我们在这里列举几个明朝著名太监,看一看他们对明王朝的政治影响程度:明英宗朱祁镇时的太监王振,独揽朝政、作威作福,1449年,瓦剌军侵犯边境,王振怂恿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以致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获,50万大军全军覆没。
明武宗时的大太监刘瑾,贪污受贿、独揽朝纲,排除异己、结党营私。史料记载刘瑾被抄家的时候,搜出黄金共有1250万两,白银达到了2.59亿两,而那时候明朝国库的年收入也就2000多万两白银而已,不仅如此,刘瑾所收藏的奇珍异宝、古玩字画以及购置的房屋田产更是数不胜数。刘瑾的财富之多,进入了从“古至今世界之最富有的50人”行列。
魏忠贤 明朝末期著名宦官。明熹宗即位后,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
这几位都是明朝历史中非常有名的几个太监,太监干政对明王朝的国家政局稳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满族人入关建立清朝以后,吸取了明朝太监干政的弊端,订立规章严禁太监干政,一经发现立即处死,所以清朝历史上再没有大太监扰乱朝纲的事件发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