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亲人为什么都不亲?有钱才亲?我的解答是:一是亲人毕竟是亲人。亲情,是不能用钱顶替的。表面上是亲人不亲,有钱才亲。当亲人面临重要抉择时,亲情立即呈现出来。那时形成巨大亲情力量,胜过一切,钱在面前,十分渺小。二是钱在亲情面前,一文不值。亲情一般有血缘关系。有血缘关系的亲情经得起狂风暴雨,天灾人祸的考验。用亲情形成的力量坚不可摧。用钱编织的力量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一定惊慌失措。此时方能体会到,钱只是一堆费纸,一文不值。三是确有极少数亲人认钱不认亲。人上一百,种种色色,现实生活中确有认钱不认亲的人。这些目光短浅,一切向钱看。为了钱,不择手段。最终被钱淹死。四是要培植亲情,让亲情之花常开。亲人之间还是要经常换位思考,多替对方考虑。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亲情越来越亲,感情越来越好。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穷的时候,亲戚很少来往;一旦发达了,就算你住的再偏,也会有人来找你。
人情冷暖,自古皆然。
朋友的大伯是村里第一个考上的大学生。
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城里当了公务员。
熬了十几年,成了科长。
看到他出息了,过去的亲戚就找上门来。
有借钱的,有让帮忙介绍工作的,还有让介绍对象的。
开始的时候,大伯还尽量帮衬,但是时间一长,找上门的亲戚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过分。
大伯一怒之下,和亲戚吵了起来,打那以后,再也没有往来。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小时候常常把亲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
长大了,开始独立生活才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
过去是宗族聚居,大家都在一个村里,平时春种秋收,抗旱防涝都需要团结在一起,可谓是荣辱与共。
亲戚之间有互相帮衬的义务,如果有人发达了,那么所有亲戚都跟着沾光。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大家进城工作,周围都是陌生人,大家都是在一个陌生人的世界里独自打拼。
和他关系更亲的反而是朋友、同事。
亲戚以亲情之名一味索取,不知感恩,只能招人厌恶。
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的,彼此帮衬才能走得更远。
清官难断家务事,亲戚之情,剪不断,理还乱。
与亲戚相处,既不能过分疏远,也不能太过亲密。
保持分寸,懂得感恩,亲戚之间才能温暖长久。
因为有钱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亲情虽有,但在困难时,无为助力。
在困顿中的人,不仅需要开解和宽慰,更期盼钱资的借助。但凡亲人有难,亲近的人也纠心不下,但或可没有能力,也有有能力的,观望远避的较多。
老人们说过,有添言的,没添钱的。就是亲戚贫富交集的体现。虽然,道理上,助与不助,人可自由,但论起亲情与钱财,也勉可一叙。人在得意时,就想到了高尚,财源不愁,也想好名。但生活不裕时,难全亲人。
有钱才亲,是钱的优越发挥了意义,是有钱人心存良善,有钱不舍,谅也与没钱无异。有钱才亲,说明了合情合理,若有钱相与,仍冷漠不感,恩德不思,那岂不是枉费亲人一片真心。因此,有钱才亲,是超于了没钱平常的亲,这个亲,是符合人心道义的。
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人与人之间包括亲人间的交往都是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的。你能给别人带来利益,别人才觉得跟你交往是值得的,互惠互利是任何关系的平衡点。打破了平衡,任何关系都无法长久。
另一方面,穷人与富人的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有差异的。双方差距太大当然无法相容。比如说,你和你的亲戚一起出去旅游。他们家经济条件更好,对小钱不在乎。而你呢,经济条件不是太好,总想能省则省。人家说吃西餐,你要吃大排档;人家住民宿,你只住得起小旅社。一两次人家可能大方地帮你买单,那总不能每次都别人买单吧?可自己的经济条件也没办法跟人家在一个平面上。长此以往,你们的交往就会很尴尬,很有可能就不会再一起玩了。
此外,穷人缺钱的时候很自然地会想到找有钱的亲戚借钱。这年代,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有借有还人家看在亲戚一场的份上就借了,关键还有的人人穷志短,有借无还。那么有钱的亲戚自然不会想再跟穷亲戚来往。借钱,对任何关系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最后,亲戚之间的交往还是要看关系及感情远近的,不能全靠以是否有钱来判断交往的深度。对于毕竟血浓于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