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根据本人观察,从2010年起至今大约已有十年的时间左右,而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彩礼、车、房确实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并且一年比一年加重,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是愈演愈烈,比阔气,讲排场,互相攀比正在有增无减的上升,甚至动不动要十万以上或二十万以上的彩礼,以及车子和房子等等,而只要对方能够满足这些条件,婚事就不成问题了,否则就别想提结婚一事了。
显然这是一种不良的风气,尤其是农村的楼房不要,非要城市的“洋房”,到城里去定居,在城市去发展。虽然这种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考虑的比较长远,带有长远的规划,但就某些个家庭而言,要想在城里买房恐怕会难上加难,除非最后办贷买房才有能实现愿望,但接踵而来的便是负债累累了,甚至一家老小都得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因而感觉不到一点幸福的味道,再加之结婚时高额彩礼的折腾就更加艰难,更加困苦了。
因此说彩礼、车、房如今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一点也不过份。但这种风气的形成已经有了十年左右的历史,如今如果再不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的话,今后还会愈演愈烈,甚至不婚不育现象会日渐突出,剩男剩女也会日益增多,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不利。应尽快出台“新规新法”,制定出彩礼统一的标准,同时对房价进行调整,进行控制,尽量让利于民,至于车虽然排在其后,但仍要加大补贴力度,扩大消费群体,以便为更多的人提供交通便利,让更多的家庭买得起新车。
所以彩礼、车、房就目前而言虽然必不可少,但只要制定出了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规则,并且进行严抓严管严格控制的话,我想彩礼、车、房之风必定会得到较好的治理,以便让更多的青年男女顺利完婚,顺利结婚,不在忧愁,不在发愁,不在四处拉帐借债,利国利民更利家。
当然适当的彩礼也在情理之中,只要不是狮子大口,但车和房却可以根据自身的家庭条件和经济状况来定,不能跟风而上,更不能死要面子或一味要求,那样只会把一个家庭带进困苦的境地,并不可取,也不值得。需要量力而行,更需要视情而定。
总之“三风”不刹则祸患无穷,许多青年深有感触,许多父母更有体会。娶个媳妇会掏空家底,娶个媳妇会负债累累,娶个媳妇会苦了老人,更有甚者甚至因为拿不起彩礼,买不起车、房只好将婚事告吹,只好跟对象分手,令人心酸,令人心痛。
当然也有例外的,也有不讲这些条件的,但相比而言其中所占的比例实再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仍会将这些条件放在首位,而不用去管对方的家庭状况和经济状况了,以至于让许多老人和青年一次又一次的陷入了痛苦不堪的境地,只好去办贷,只好去借债,只好去满足对方的要求。
可见“三风”所带来的危害性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否则还会坑人,还会害人,还会出现更多的光棍及剩男剩女,应当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将“三风”彻底根治;同时倡导文明节俭的婚姻风尚,使之扎根在千家万户,以便让更多的青年男女尽快成家,尽快成亲,了却个人心愿,了却父母心愿。实为当务之急,更为重中之重。必须尽快行动,必须早日治理,必须常抓不懈。
但愿2020年以后,彩礼、车、房已不在成为结婚的必要条件,并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将“三风”彻底扭转过来,使其朝着正规化的方向运行,不在满天要价,不在狮子大口,不在比阔气,不在讲排场,不在去互相攀比,勤俭办婚事,勤俭办喜事,从而让更多的青年为之欢喜,让更多的父母拍手称赞!
彩礼车房,这婚俗嫁娶中的必备条件,有的是以前就有,有的是近年才兴起的。
彩礼,源自过去旧社会,又几乎绝迹新中国文革十年,又兴起于改革开放后,鼎盛于现在。
听说我有几位老姑姑和大伯是解放前后出嫁结婚的,还坐花骄,抬嫁妆,过彩礼…新中国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记得文革中七三年农村婚嫁要是按旧风俗嫁娶操办影响了集体劳动生产,让发现了,还要没收嫁妆,让新郎新娘去公社蹲学习班,我有位表哥结婚就曾遭遇过这样的事,进了学习班,还去人家生产队义务劳动修了几天梯田才回家入洞房,现在提起还又气愤又好笑。
七十年代后,八十年代,公社大队对年轻人怎么结婚管得开始松了,传统婚俗嫁娶的仪式又开始岀现。
本人80年结的婚,父亲和队上干部请假打过招呼,还是基本依照了过去的嫁娶方式,虽不那么热闹,但还是有迎娶有送嫁有典礼仪式,当然也有小小的彩礼,还折了80元女子的衣裳花费钱。
从那以后,开始有些嫁女方问男方要“倒陪嫁”,即向男方要“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然后又一同陪嫁过去,亦即现在要房要车的前绉形。
到现在的男女失衡,高额彩礼,车房,就象种地、己随时代,由过去的农家肥,到现在各类化肥复合肥,已让种地男方负重不起,而又为娶上媳妇不惜借钱硬撑,搞得男方父母苦不堪言。看来是该限制一下这些高额彩礼之风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7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