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甲的兴起于欧洲近代军事制度和社会变革直接相关。
板甲兴起的时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而不是什么贵族打仗要赎金的中世纪,那个时代的战争已经绝不再是骑士之间的游戏,而是政治实体之间为了政治、经济、宗教和领土生死相搏的真正战场,如果你是一国国王或者一位高级贵族,你大概可以寄希望于敌人俘获你换取赎金,其他人?呵呵,文艺复兴时代战死杀场的国王和公爵都有一大把,指望敌人对你手下留情?
文艺复兴时代,除了文化上的人文主义兴起和宗教的改革之外,政治上,各个国家的封建王权加强,但传统的封建贵族阶层在政治地位、军事素质和经济实力上的优势依然存在。
军事上,古典步兵复兴,火器开始出现,纪律、训练、精良的武备,欧洲中世纪的“步兵=征召农民=装备低劣、缺少训练、士气低迷”的情况已经过去,骑士们对步兵的碾压时代一去不返。
经济上,农业大发展,人口繁衍,金融兴起,近代财税制度逐渐建立,各个国家的财政能力空前增强,战争规模急速扩大。
在以上的背景之下,欧洲的骑士阶层并没有放弃他们的传统,而是选择把传统的作战方式推上了新的极致。由于战场比从前更加危险,敌人的步兵组成坚定的超长枪方阵,飞速发展的火器更是让骑士们在战场上阵亡变得非常容易。因此骑士们为了自己的小命儿,不得不自己掏钱寻求更好的保护。
事实上,欧洲国家由政府掏钱装备骑兵已经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在此之前,文艺复兴时代的欧陆战场上,仍然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自备装备的军事贵族们充当骑兵。而不是国家由统一招募、训练和装备。这种状况直到法国宪令骑兵团的出现才有所改变,即便是在法国宪令骑兵团中,国王也只是给骑兵们支付薪饷,而士兵的装备需要按照“置装敕令”自行购买。
但幸好,从中世纪延续而来的骑士阶层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能力,因此自己掏钱保护自己的小命,积极性还是充足的。
在不差钱的主顾的刺激下,西欧各国的铁匠们开始爆发出令人瞩目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制甲工坊开始在欧陆遍地开花,意大利北部和南德意志的铠甲盛名负于欧陆。15-16世纪,被称为是西方铠甲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的西方板甲达到精工细作的顶峰,轻盈坚固,简约威严,但可惜的是,欧洲骑士们并没有因为精良的板甲而焕发出第二春,十五世纪末的意大利战争证明了,只有在优秀的统帅和其他兵种的协调配合之下,骑士们才能取得胜利,否则,他们只能在高速发展的火器、长枪方阵、工事和野战炮兵面前受到残酷的失败。
漫长的十六世纪,欧洲正在全方位的变革,国家常备军制度进一步完善,火器飞速发展,战争规模不断扩大,骑士与战场上的其他兵种同样变成了消耗品,而骑士们最经不起的就是消耗。
封建骑士的传统培养方式是成本极高的,虽然这种成本是自负的,但是家庭教育、侍从见习,装备购买等等不仅需要家族式的传承,也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一个阶层的庞大圈子(至少年轻骑士需要跟着长辈见习。),但面对十六世纪残酷的战争,往往一场损失惨重的败仗就意味着一个地区的骑士阶层的一扫而空,子弟们没有长辈可以完成他们的教育,孤儿寡母也很难守住家传的家产,因此,骑士阶层在十六世纪如同黄花一般凋零。轮燧手枪的成熟也开始威胁传统的骑兵横队长枪冲锋的传统战术,最终法王亨利四世的骑兵改革,彻底奏响了骑士们的谢幕曲。
到十七世纪,随着近代国家构建的完成,常备军制度的彻底成型,军队中的骑兵不再是由本国封建贵族组成的征召兵,而是成为了征召兵、雇佣兵和常备兵混杂的情况,而军队装备的全员国家化也意味着曾经昂贵的优质铠甲失去了市场。国王们的订单数量巨大但出价吝啬,制甲工坊也只好降低自己产品的质量来推高产量。但铠甲的发展速度本来就不可能超过火器,因为钢铁的性能和人体的体能都是有限的。更何况铠甲还在倒退。最终的结果就是铠甲彻底被淘汰出战场,士兵们穿着国家统一配发的制服,握着上刺刀的火枪走上战场,排队枪毙的时代也就来了。
综上所述,西方板甲本来就是骑士阶层对抗军事变革的产物,是西方国家武装兴起时代旧的军事集团对于新生事物的应对。虽然板甲无疑是强大的……虽然有些人总是热衷于说鳞甲扎甲和板甲的效果如何如何的差不多。四十斤的板甲三十六七斤铁,四十斤的布面甲三十斤铁,四十斤的鳞甲和扎甲能有20斤铁就谢天谢地了,在钢铁性能差不多的情况下,相同重量板甲比其他铠甲的铁量多多了。
而欧洲板甲兴起的时代正好是我国的明朝,明朝时就已经有火枪和火铳了,但当时由于棉甲的制造工艺之精良已经可以抵挡住火铳等部分火器的攻击了,而区别造价上棉甲显然造价更低。同时同时期明朝的对手基本没有使用火器的敌人。包括到清朝沿用了明朝时期的布面甲,而明代的火器技术并不算领先,所以没有引进或大量装备板甲也就很正常了。而到了明末清初时,在欧洲板甲已经因为更强大的火器技术而被逐渐淘汰,所以真正的板甲的盛行时间并不长,只能算是板甲对抗火器的最后一抹余晖。
同时要说为什么中国的鳞甲和扎甲一直用到清朝,我觉得更多的是国家武装的原因,由于华夏漫长的国家武装历史,铠甲成为了国家暴力镇压人民的法宝,民间不得造甲,因此也就没有了竞争和创造。国家造价,要求的就是数量大能量产,在古代中国不缺人力的情况下,制作大量甲片然后组织人手穿系自然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一方面是没有需求,一方面是现实需要,于是鳞甲扎甲布面甲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其实中国古代的重甲有很多,只是不像欧洲那种板甲粗旷。
欧洲的板甲非常影响行动。
中国这方面要先进的多。最出名的重甲莫过于唐朝的“明光铠”。
虽然看似不像欧洲板甲周全,但这样是为了方便作战。
当然明光铠这个名字从三国开始就有了,不过最著名的还是唐朝明光铠。
宋朝时期,金国有一支军队叫做“铁浮屠”。
浮屠是佛教的一种塔,意思是这种重装骑兵就如同铁制浮屠一样坚固。
与之对抗的是宋朝重装步兵。
他们穿着数十公斤的铁甲,名叫“步人甲”。
这些铠甲都有一个特性,都是由大量的铁甲片拼接而成,相比于欧洲的板甲,无论是舒适性还是灵活性,都要强得多,同时防御性也不比板甲差。
欧洲的骑士需要身边随时带着一个人帮他们穿、脱盔甲。这个人叫做“骑士侍从”,一般由见习骑士担任。
中国的重甲则没有这个顾虑,一个人就能完成,虽然也不容易(毕竟有几十公斤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