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田间的“晌午饭”,好怀念!
八十年代的农村土地已经承包到户,小麦长势一下子比以前好好多,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是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收割小麦都是手工用镰刀割。五月收麦子是“抢收”,因为收割慢,一旦赶上下雨刮风天,小麦倒伏,收成减少还难收割,长时间了小麦还会生芽。所以人再累也要争分夺秒抢时间收割,中午吃饭就会在地头,找个树阴凉底下“吃晌午饭”。
那时候比生产队生活好多了,家家都能吃到白面馒头了,也能时不时炒个香喷喷的饭菜了。“抢收”小麦劳动强度大,时间紧,“晌午饭”都是在地里“就地解决”。那时候,家里的总会炒菜的,炒西葫芦,配上早已腌好的咸鸡蛋,或蒜薹炒鸡蛋,吃着白馒头或油饼,咚咚喝上几口水或放着糖精的水,后来有的带上几瓶冰啤酒,看着满地黄澄澄的小麦,再苦再累都值得。
农民过去收割小麦真是累,有你没有想到的累。但能够吃好,吃好地头的“晌午饭”,再累,那时候都是乐呵呵的幸福快乐生活!
问: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八十年代割麦子,起初的第一年还有那热火朝的气氛,以后的九年割麦子就割不起劲了,应该一个劳动力一天能割两亩多,到八十年代时割麦子,一个劳动力只能割一亩多麦子了,但是,老弱妇孺也全部加入了割麦家庭,算是地原本弛缓下的割麦速度弥补回来。
割麦的活是几十个壮劳力叫着号一鼓作气才出活的,如果是无精打彩的,被那一片活计欺住,越干越泄劲,越干越感觉累,抬头一看还一眼望不到边,就被麦子吓住了。
七十年代割麦子是生产队的壮劳力,从头两就有割麦誓师大会,到地头又李云龙那样的队长一鼓动,那热火窜天的劲头就来了,生龙活虎的谁也不甘落后,一片麦子赶个早晨凉快天就撂倒了。
八十年代的麦子地都是一家一户的,一家子几口人割麦子就没有互相竞赛的豪情,老弱妇孺们劳动的情绪还会感染到只一两个壮劳力的劳动热情,就没有那一鼓作气的窜劲,干着看着就犯愁。
八十年代割麦子时的早饭午饭也和七十年代不一样,八十年代时地里吃饭的很少,都是收一片就回家吃去,中午更是回家休息一下,因为这些割麦的都是家人,体力都不如集体一起干活时的壮劳力,家人们干累了就要回家休息和吃饭。
七十年代割麦都是送饭地里吃,送的是早饭,三点多钟敲钟集合,到地了四点钟赶凉快赶精神头开始割麦,到八点左右撂倒一片地后,送饭的来了,两个人,一个挑着百家的饭,另一个人挑着两桶队里大锅熬的绿豆汤,就放在麦个子上当桌子,大伙都认得自己的碗,吃时还互相的品尝一下,有的老婆做的好吃,有的老婆做的就差点。
那时吃饭麦收前没有白面,就是家家棒子面贴饽饽,贴饽饽就会有熟菜,如果是蒸窝头,那就不是熟菜而是咸菜了。麦熟时的熟菜也沒别的,最早的蔬菜就是西葫芦,黄瓜豆角还要等几天,大部分的就是家家贴饽饽熬瓠子,瓠子是队里分的,家家都有,有瓠子给老人小孩吃的,就带咸菜了。
其实,当初的贴饽饽瓠子咸菜的饭食,比吃现在的鱼肉干活还冲劲呢!
七几年的时候,那时候是生产队集体经济。自行车很少,几乎没有。社员们下地干活,就靠两条腿走。我们村子最远的洼,距村子大约5-6里的样子。中午回家太费时间,社员们就在大洼的树荫下,有的把鞋子一脱,枕在头下,迷瞪一会儿,年轻人聚在一块,或调侃,也打扑克。等着家里送饭来。那时,生产队里派一个人,推着独轮车各家各户敛上午饭,集中送到地头。家里的主妇们,用一块布把玉米饼子裹了,再用一个小碗盛写菜肴,说是菜肴,不过是一些咸菜、虾酱、大酱,下来茄子、黄瓜的季节就是熬茄子、拍黄瓜。再放一个大碗,生产队里熬一锅绿豆汤,用两个大铁通装了,随便喝。麦收的时候,人们早早起来去地里割麦子,早饭的时候,生产队有时还会管一顿果子,也是管饱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