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咸丰皇帝死前有杀掉慈禧打算的说法,只是一种风闻,并没有相关证据,传言说在咸丰弥留之际,顾命大臣肃顺曾建议咸丰皇帝仿照汉武帝杀掉钩弋夫人留其子的办法除掉慈禧,以防慈禧在其儿子载淳登基后,干预朝政,引起内乱,但是咸丰并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议。
从咸丰临终前对后事的安排看,他其实是考虑得非常全面的,但至于后来出现慈禧把持朝政的局面,也的确是出乎了咸丰的预料。咸丰不但选择了八位顾命大臣,而且将实际上最应该托付的恭亲王奕䜣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应该是咸丰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清朝已有摄政王多尔衮干政的前车之鉴,咸丰的安排也是避免奕䜣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我们再看一下,咸丰不但选择了自己信赖的八个顾命大臣,还授予皇后钮枯禄氏(慈安太后)“御赏”的印章,授予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实际由慈禧掌握),对于慈安,咸丰是极为信任的,而且继位的小皇帝也不是她所生,慈安本身性格宽厚,不贪权力,在咸丰二年(1852年)她被封为贞嫔,五月晋为贞贵妃,六月就被册封为皇后,她能够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晋封速度如此之快,也可见咸丰皇帝对她的宠爱。
从咸丰皇帝的安排来看,他以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并互相牵制,要求顾命大臣在作出重大决定下达诏书时,由他们草拟诏书后,报两宫皇太后审议通过,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这样一来,朝堂和内廷就可以互相制约,不至于出现大臣专权和后宫干政的情况。而咸丰没有将恭亲王奕䜣纳入顾命大臣之中,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其走上多尔衮的老路,还有另外的考虑,奕䜣手中有兵权,而顾命大臣却不掌兵权,这样一来,奕䜣虽没有进入最高决策层,但因为手有兵权,对这些大臣们也同样有一种牵制和震慑作用。但令咸丰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两宫皇太后竟然联合奕䜣发动了政变,彻底改变了咸丰费尽心思安排的这种平衡制约的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咸丰安排的这几方对权力的欲望都比较强,两宫皇太后中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就不说了,顾命大臣中的肃顺也同样是希望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本来,肃顺对咸丰安排的两宫皇太后在朝中大事上有最后的把关权,就持有不同意见,他主要觉得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管好后宫的事,照顾好小皇帝就行了,对于朝中大事哪里会懂呢?可他忘了,慈禧在咸丰皇帝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帮助他处理政务,已经有着熟练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在咸丰皇帝去世还没几天,肃顺等大臣在作出一些决定时,就没有按照咸丰临终时的要求,发布谕旨时就不愿意加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也不向两宫皇太后汇报,而是几个顾命大臣直接就做决定了,对于慈禧授意其他大臣建议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更是遭到肃顺的强烈抵制。这样一来,两宫皇太后当然不愿意了,觉得肃顺等人有点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意思。
再加上,慈禧太后对肃顺向咸丰建议效仿汉武帝杀母留子的事情,早就怀恨在心,如果不将顾命大臣的嚣张气焰打掉,不但两宫皇太后和皇帝的权威得不到尊重,连她的性命也有一定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首先征得了慈安太后的支持,毕竟涉及到皇权的大事,慈安也是要帮助维护皇帝和自己的地位的。慈禧通过秘密联络手有兵权的恭亲王奕䜣,计划彻底解决肃顺等人专权的问题。
据说,奕䜣经过化妆后,潜到热河秘密见到慈禧和慈安太后,商定了行动计划。在咸丰皇帝的梓宫返回京城时,慈禧以皇帝年幼,借口从小路先行由热河赶回了北京,等肃顺等人到达京城后,慈禧和奕䜣早已经张网以待。最终,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被赐令自尽,而肃顺被斩立决,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变”。
传言中说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有打算杀掉慈禧的想法,还有另一个原因,是说咸丰皇帝曾给慈安太后留有一封密诏,授权她在慈禧干政时,可以用遗诏处死慈禧,这个记载出自《崇陵传信录》,其中说:
咨孝贞太后:懿贵妃援母以子贵之义,不得不尊为太后;然其人绝非可倚信者,即不有事,汝亦当专决。彼果安分无过,当始终曲予恩礼;若其失行彰著,汝可召集廷臣,将朕此旨宣示,立即诛死,以杜后患。钦此。
而且还有传说,有一次慈安太后患病,慈禧将自己手臂上的肉割了一块,作为药引子,炖给慈安太后吃了,等事后慈安太后得知情况后,非常感动,就当着慈禧的面将咸丰留给她的密旨给烧了。我认为这件事并不可信,首先圣旨中的称呼就不合规矩,再说即便慈安被慈禧感动,也不可能当着慈禧的面将先帝留的遗诏给烧了,这岂不是大不敬?也会徒添慈禧对先帝咸丰的怨气。所以我认为这件事就不是真实的,所以也根本就没有咸丰临终前想杀慈禧的那一回事。
至于说,咸丰临终的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这也是针对慈禧后来的祸国殃民来说的,其实,早在嘉庆、道光时期,清政府已经是内忧外患、积重难返了,外有侵略者、内有农民起义,而到了咸丰时期则更是千疮百孔,并且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大清政权早已经是摇摇欲坠了,一个王朝自身存在问题,必然会有外部力量来推动时代发展的进程。所以,我认为,即便咸丰在临终前按肃顺的建议除掉慈禧,也不能保证清政府就能够化解自身的危机,延长存在的时间,也许它还会遇到其他问题,或许会有更加“败家”的人出现。清政府的灭亡,这其中有慈禧太后的原因,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满洲正黄旗人。15岁时,她以青春美貌入选咸丰皇帝的后宫,封为贵人。
兰贵人以她悠扬动听的江南小曲,将风流的咸丰皇帝吸引到桐荫深处,在天地一家春成就了一段姻缘。兰儿不仅容貌美丽、声音柔美、性格迷人、刚柔兼济,而且还不知疲倦地帮助咸丰帝代批奏折、处理国政,也为咸丰皇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被封为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还是一个性格倔强、才华出众、外柔内刚的非凡女子,特别是她那阴冷的眼睛和威严的神情令人为之恐惧。
咸丰皇帝风流成性,终日纵欲狂欢导致身体日衰。1861年8月,弥留之际的咸丰帝为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谋划:
唯一的儿子当然继承皇位,可是,儿子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太厉害,她一旦以太后身份临政如何能容得下可怜的皇后?册立儿子为继承人,应该先杀了儿子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可面对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咸丰帝就魂不守舍,一而再,再而三,终究是下不了手。
咸丰皇帝感叹:这个女人,会不会是修炼千年的妖狐之身?咸丰帝冥思苦想做出最好安排:儿子载淳继承皇位,执掌皇权;御前大臣载垣等八大臣辅助皇帝执政;为防止八大臣揽权,特赐两方印章,一方“御赏”交太后保管,一方“同道堂”交小皇帝载淳,由小皇帝的生母保管,所有政令,必须首尾钤(qian)有这两方印章才能生效。
这是一种意在调适权力平衡但又必然引起权力争夺的行政措施。打破这种平衡的正是慈禧太后:她内联慈安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收拾了辅政“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后又排挤了恭亲王奕䜣,害死了慈安太后,独掌清朝大权。 慈禧太后奢侈贪权,生活腐化,顽固守旧,面对近代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战争,总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退让,签订了一系列卖国条约,还不遗余力地镇压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斗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咸丰皇帝的临终安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