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中年,其实就是”不惑之年”;所谓”不惑”就是已经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瞎起哄;这就是”孤独”。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是水稻种植地区;种植水稻的第一个过程是”育秧”;也就是说将稻种撒在田里,然后覆盖一层塑料薄膜保温;
等到出了秧苗以后,将这些秧苗拔出秧田移植到稻田里;这个程序就叫做”插秧”(栽秧)——将密密麻麻长在一起的秧苗一一分开,按照一定的距离插进稻田,让每一株秧苗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换言之,这就是”孤独”(不再拥挤在一起)
“人大分家;树大分叉”;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大都喜欢聚集在一起嘻嘻、打打闹闹,如同”育秧田”里的秧苗;
到了中年,我们经历了各种生活变故,目睹了事态的炎凉,同时学会了思考,如同一株株茁壮成长的秧苗;需要自己的空间,去追寻”孤独”。
当我们嘲笑某些人总是”长不大”的时候,更应该”庆幸”自己的这份”孤独”——学会孤独,其实就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反思的过程,
走进中年,学会孤独。
什么时候最不孤单?小孩子最不孤单。因为小孩一般很幸福,父母会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孩子。而且小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一切都是最美好的样子。
因为年纪大了,人就成熟多了,会有自己的隐私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毕竟自己过得好别人未必会祝福你,自己过得不好别人也不见得帮得了你,可能还会幸灾乐祸。所以就不愿意多说了,再深刻的感情也需要常来常往,话越来越少,走的越来越远,朋友自然越来越少,所以可能就会越来越孤独。
中年是孤独,老年是临寂寞,尤其是自己的朋友一个个的永远离开自己,所以年纪越大越孤单,中年还好,老年人更害怕孤单。老年人害怕孤单和害怕死亡应该是一样的。
所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孤单。
年轻的时候可能还觉得孤单挺好,挺酷,没有人管自己,自己也能把自己照顾的挺好。但是年龄大了,生活上需要相互扶持就更多了,所以希望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善待老人,已自己的行动带动年轻人,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其实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根本无法避免当个孤独者。这是不分任何年龄阶段的。孤独使经伴随终身,时隐时现!而孤独时而不孤独。七十年代初我当知青的时候也只有二十岁左右。我所处的环境就是绵绵不断的大山深处,也没有什么时钟或手表之类的,清晨跟着农民一起开垦荒地,傍晚太阳下山扛着锄头回家。吃了晚就倒头就睡。和当地农民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回城的希望非常渺茫。那时候的我就感觉非常孤独。七五年回城安了家生了小孩,由于工作繁忙也无时间来想东想西。此时也就没有感觉孤独了。最近几年由于我进入老年人的队伍,领着退休金,医疗保险也有,什么都不缺。也没有什么追求了,子女早就独立成家不用我们担心。此时我的身体健康又出现问题了!年老体弱多病那种生与死的较量才开始,孤独无助感阵阵袭来。其实孤不孤独也是内心的感受而已!孤独者往往是虽然身边亲戚朋友无数,甚至是自己的亲人和爱人。但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和自己交流内心世界的对象。还有就是孤不孤独没一个衡量的标准。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
为什么人到中年后会觉得越来越孤独?
一. 人到中年,孤独的背后的是什么?
1. 孤独的背后,是无奈。
曾经阳光的、激情飞扬的你我,到了中年之后,为什么会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孤独自守呢?或许,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反映人到中年的况味和心情:“错把陈墨当成醋,喝进半生苦”,“回首过往半生路,七分酸楚三分甜”。
(下图文:错把陈醋当成墨,写尽半生纸上酸)
2. 孤独的背后,是压力。
人到中年,各种的压力纷至沓来,父母年迈多病,子女让人操不完的心,还有的工作竞争,等等,各种的压力,叠加到一起时,会让人喘不过气来,当这些压力无处消化时,我们就会选择沉默,选择独处。
(下图:独处是中年人走出自我的途径)
3. 孤独的背后,是看破了、看淡了。
世事的是是非非,人情的寒凉冷暖,经历了,反省了,也就看淡了,正如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词里写的那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图文:苏轼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 人到中年,孤独之后,还应有什么?
1. 不忘初衷。
选择孤独,不应是走向消极,而应是休息和调整自我,为了重新出发,正所谓: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2. 坚强。
没有人理解我们时,没有人可以依靠时,我们就依靠自己,我们就选择自强不息。
3. 珍惜当下。
生活本身就是酸甜苦辣的交响曲,无论是哭,无论是笑,岁月都会过去,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下图文: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