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刘备早有称帝之心,以匡汉为旗号,招兵买马,攻城略地,外托仁义之名,总试图以德服人。
野心勃勃的天下枭雄,却始终装成谦谦君子、仁厚长者。这与做了婊子又想立牌坊,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对历史真相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人性的真实了。
1、代表汉室正统,那是刘备自封的,“匡扶汉室”是他在乱世招揽兵马的旗号。刘备的正统,始终都是自诩,包括他的身世。他对外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也是自封的。中山靖王刘胜,一辈子生了100多个儿子,随便来个姓刘的来冒充后代,估计刘胜复活都搞不清楚,而且那时候没有DNA鉴定技术,刘备自己说是就是吧。
2、四处认兄弟,背后有图谋,嘴上的兄弟,日后的棋子。
现在社会,像刘备这样的人太多了,真是见多了。酒桌上喝几杯,他就跟你勾肩搭背,拉着你的手成了兄弟,然而我们并不熟,却都是兄弟了。
这种人其实就是看你还有用,想着日后利用你,反正喊几声兄弟,也费不了多大的事情。刘备除了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他还认了赵云做兄弟,在荆州喊刘表兄长,在益州称刘璋兄弟。他就是看上了关、张、赵的勇武,希望他们日后死心塌地为自己卖命。结果刘备借走了荆州,夺取了益州,往日兄弟的底盘,成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利用兄弟之情,来掩饰自己的假仗义,这是最廉价的成本。
3、刘备此人爱哭,特别是有目的的哭,而爱哭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再说,他哭了一辈子,却没有几次是真情实意。
刘备一辈子,不知道哭了多少场,他哭的时间和场合都是恰到好处,效果也是预料之中,刘备的泪水,为他的天下浇筑了坚实的根基,胜于百万雄师。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桃园结义时哭了第一场,收复了关张;拜别公孙瓒,跟赵云哭了一场,征服了赵云;依托刘表时哭了一场,获得了同情;三顾茅庐哭了一场,请出了诸葛亮出山相助;携民渡江时哭了一场,感动了百姓,广得民心;鲁肃讨要荆州哭了一场,荆州不用还了;江东成婚,对着丈母娘和媳妇儿哭了一场,免于死难,得以安全回归;白帝城托孤哭了最后一场,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仁义太过显得迂腐,长厚太过似是虚伪。
刘备自始至终都是以“仁义”为立身之本,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刘备“长厚而似伪,多德而近妖”。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刘备对盟主袁绍一再卑躬而唯唯诺诺;后来对陶谦三让徐州;对吕布夺其徐州一再容忍,欲取西川,而与刘璋虚情假意、虚与委蛇,任凭庞统说烂了嘴……尤其是长坂坡摔孩子那一幕,收买人心演得太假了。
刘备留下了历史上最虚伪的遗言,如果刘禅不可辅佐,让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如果是真心的,为何白帝城托孤之时,同时召李严、赵云前往?
如果大众越来越不喜欢刘备,那就说明大众的眼睛开始雪亮了。
随着人们对三国历史了解的深入,讨厌刘备的人也越来越多。刘备不被人们喜欢,主要有三个原因:蜀汉不是正统、刘备不是君子、曹操个人魅力更强。刘备一直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但是刘备汉朝皇族身份的含金量非常低。刘备的祖先在300多年前是汉朝的皇帝,同东汉皇族并不是一脉。
东汉王朝从第四代皇帝开始就失去了民心,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此消彼长,百姓们纷纷想要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三国志》中魏国一直代表着三国的正统,魏国皇帝的传记都是“本纪”,而蜀汉和东吴都是“传”。“本纪”是记录帝王的,而“传”是记录王侯将相的。《三国志》中的这一区别说明,在三国时期大部分人都把魏国当做了正统,而蜀汉和东吴只是割据军阀势力。
刘备虽然一直号称“仁义之君”,但是刘备始终没有讲过“信义”。刘备曾经投奔过曹操,曹操对待刘备非常好,刘备却偷袭了曹操的徐州,反过来进攻曹操。赤壁之战后,因为刘备的地盘不稳固,孙权把南郡等地盘借给了刘备。后来孙权想要讨要土地,刘备找来病怏怏的刘琦,不肯把土地还给孙权。孙权想要进攻益州,刘备给孙权写信说:“刘璋是我兄弟,请你不要进攻他。”
刘璋认为刘备是自家兄弟,邀请刘备入川帮忙抵御张鲁,刘备偷袭了刘璋,夺取了益州。孙权看到刘备攻占了益州,想要讨还南郡,刘备却说:“攻占了凉州,就把南郡还给你!”孙权听到消息勃然大怒,派兵夺回了荆州南部的三个郡,准备攻占荆州重镇南郡。刘备看到孙权发怒,只能拿出来一小部分土地搪塞孙权。后来刘备夺取了汉中,孙权数次索要南郡无果,还遭到了关羽的羞辱,最终背弃了孙刘联盟。
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
刘备的这些道德问题,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而刘备做这些事情的理由只有一个:刘备是皇室后裔。历史上的曹操个人魅力很强,曹操形式作风果断狠辣,即使是做坏事,也不会像刘备那样藏着掖着。人们都喜欢光明磊落的人,不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在真正看懂三国后,喜欢曹操的人也就更多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