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宇宙,古往今来,昨日流水小桥,明朝荒岗乱坟,凡是在历史上留有名气的自然是有难度的,一个普通人靠着著名诗人的诗句,让我们现代人在老师家长的要求下,反复吟诵他们的名字,应该是一件机缘巧合的大事。下面举三个一首诗而名传千古的,名次有先后:
第三名 黄四娘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杜甫的七绝句,总共有七首这是其中第六首,当时杜甫在成都建好了草堂,远离了安史之乱的离乱以及唐肃宗朝廷上的杜甫,开始了新的生活。此时他的心境早已没有了困顿长安十年,一心求仕的功利心。一路上所见到的黎民所受的战乱之苦,让他更加珍惜眼前春和景明的繁盛景象。
黄四娘作为杜甫的邻居,可谓种花之家,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位花朵满院,养花持家与人和睦的大娘形象,因为蝴蝶的“留连”,莺鸟的“自在”,就是主人宽和心境的体现,这也是诗人乱世中得到一个安宁之所的欣慰。
第二名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这首《将进酒》写的是荡气回肠,真是自信激流五百年,用戴建业老师的经典来说就是感觉自己NB的不行。劝酒劝到了这个分量,两个朋友能不给李白赏面子嘛。
岑夫子,岑勋,李白的三首首诗中出现了他,可见于李白交往的程度不浅,而丹丘生作为一位著名的隐士,在李白的诗中出现了十一次,交情可以说是极其深厚了。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争议较多,但一般认为是李白在天宝三年被权贵排挤,赐金放还以后,为了发泄心中的烦闷之气,与两位好友饮酒发散性情的作品,充分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情怀。
第一名 汪伦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中出现了李白和汪伦两个人名,一个是光耀千古的大诗人,一个是山野村夫,两个人就这么机缘巧合之下,凝固在了这首名作之中,汪伦是谁?何德何能,有这样的待遇哪?
其实原来认定汪伦只不过是,泾县桃花潭附近贾村的一个村民,在李白游览时,常常以美酒款待李白,其实当代学者根据家谱考证,汪伦是泾县一带的名士与李白多有诗文唱和,另外清代袁枚笔记中说汪伦是泾县豪士,邀请李白前来游玩,走时赠送李白名马八匹,丝绸百段,命人送到船上。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主张含蓄,李白诗歌却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写的直白豪爽,自己乘舟离开是常态,可是汪伦以踏歌的形式来送行,风格古朴,气氛隆重让李白多了几分惊喜,谁不爱别人的捧场哪?李白是凡人,也是“仙人”。
李白的仙处体现在后两句诗,一般诗人会说“恰似汪伦送我情”,可是李白说“不及”,把对友情的描写,推到了极致境界,自己和汪伦身价倍增,不得不说这是诗人创造力的体现,汪伦被后人记住值了。
在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渺小的尘埃。特别是在信息记录和交流都非常不发达的古代,能够流传后世、史册留名的人可为少之又少,古代许多人之所以会作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其目的就是为了名传后世。就比如桓温就说过:“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意思是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就算遗臭万年也要史册留名。
然而历史也有戏剧性的一面,有些人奋斗了一生想要史册留名,最后还是被世人遗忘了,也有一些人都没做什么大事,却因为一句诗词而名扬天下,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今天我就来举几个例子: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怕老婆而出名
河东狮吼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了,是用来形容家里老婆很凶的,而这个成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原本寂寂无名,却因为一句诗而被世人记住的人,他就是陈慥陈季常。
陈慥是苏轼的朋友,在历史是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但是苏轼为他写了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里的龙丘居士就是指的陈慥,这也是河东狮吼这一成语的来源。可以说,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陈慥,因为苏轼这句诗而流传千古了。后来,苏轼还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方山子传》。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因闲而名传后世
同样是苏轼的作品,苏轼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张怀民是谁?很多人翻遍史册也找不到详细的资料,但偏偏因为苏轼这篇文章而被世人所记住。这么一看,要放到今天,苏轼家门槛可能都要被踏破了——他怎么就能捧一个红一个呢?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奇怪,毕竟苏轼是我国历史绝无仅有的文学天才,只要是他的作品,后人都会一字一句的去研究,那些他只是随口一提的人,自然也成了名传后世的存在。
情比水深——一个普通村民被李白一首诗捧红了
既然说到我国古代的天才诗人,还有一人跟苏轼相比也丝毫不逊,那就是李白。苏轼能因为一首诗捧红一个人,李白自然也可以,就比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何许人也?翻遍所有资料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然而就是这么个谁也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人,却被中国人口口相传念叨了一千多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