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我给出的答案。如果议和,崇祯朱由检,不但不会成为末代皇帝,还会中兴大明,灭掉李.清。
为什么会这样?且看:
明朝崇祯当政时,虽然大明已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但是虎老雄风在,还是能够翻盘的。至少有两次机会,可都被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给错失了。
先说皇太极;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举兵之日起,到皇太极这里,和明朝打了二十余年,却始终越不过山海关,还搭上老爹一条命。皇太极累坏了,他明白,以他现在的实力,想一举打下大明还很难,所以决定暂缓进攻,休养生息,以图后谋。并向崇祯皇帝提出罢兵议和。所提议和条件很苛刻,主要的有三条:
一)承认大清,承认皇太极大清皇帝的合法地位,让出关外所有土地归大清所有。
二)明朝每年向大清上贡黄金一万两.白银二百万两以及其他贡品。
三)开关互市,大清国人随便出入明境。
这在崇祯看来简直大逆不道,你满清本就是我大明藩属外镇,现在居然来威胁我大明。议和?绝不可能,接着打,一定灭了你。
再说李自成;自他从驿卒的职位上下岗后,追随高迎祥造反以来,可谓坎坷不断。初期还算顺利,占城掠地。奈何造反,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朝廷不断派兵征剿。连吃败仗的他最惨时仅剩十八个人,侥幸逃脱后,又拉起队伍继续“起义”。闯军以破竹之势打过山西,直逼京城,终于有了和朝廷谈判的资本。
李自成向崇祯皇帝提出“我是农民出身,造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你崇祯才是真正的皇帝。现在中原已在我手中,你只要封我个中原王就行,封王之后,我出兵帮着朝廷打满清。”崇祯帝又一次怒了,你李自成是什么东西?流寇反贼,有什么资格和我谈条件?不剿灭你誓不罢休!绝不答应!
这两次错误的决定,令崇祯失去了最后的机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答应皇太极的条件,争取时间。你满清休养生息,我也休养生息。待到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兵强马壮时,再与你计较。同时,稳固边防,用人不疑。对于袁崇焕.孙承宗这样的国之重臣,彻底放权,全力支持。
另一方面,应该正确理解李自成的用意。答应他的要求,采纳兵部尚书杨嗣昌等人的谏议“攘外必先安内”,封王封地,分化瓦解闯军的势力。再深入学习已出版多年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对于梁山好汉的做法。令李自成出兵,联合朝廷大军打满清,使满清再无还手之力,关外可平。同时,李自成军也已元气大伤,无需再剿,内乱平息。从此天下太平,崇祯皇帝成一代明君,中国历史将被改写。
遗憾的是,这些都是如果,大明还是亡了。
在明朝末年,后金渐渐强大起来,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明朝内部还有农民起义,可谓是内忧外患不断,而当时皇太极也确实想跟崇祯帝议和,但是被崇祯拒绝了,如果崇祯帝同意了议和条件,能否效仿檀渊之盟与后金息战呢?答案显然是不能。
首先明朝与后金的关系与檀渊之盟中宋辽的关系不同。辽国虽然也是游牧民族政权,但辽国文化比较开明,对汉人也没有歧视,不像后来的清朝汉人天生比满人低一等。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统一中国,奈何谁也吃不掉谁,于是有了檀渊之盟。在这个盟约里宋与辽是平等的,是兄弟国家,大家实力差不多,于是休战各自发展自己。宋辽和平百年,如若不是宋徽宗撕毁盟约,恐怕宋朝能更加发达。
而在明末时期明朝和后金的关系是宗主与反叛者的关系,后金是从明朝分裂出去的,两者本来就不平等,明朝人看不起后金,不愿与他们平起平坐,而后金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文明很落后,只知道烧杀抢掠,哪怕这个时候签订和约,日后后金还是会来骚扰明朝边境抢夺物资,所以议和不是长久之策。在当时崇祯有三种选择,联合闯王灭后金,这是上策;联合后金灭闯王,这是中策;独自面对后金和闯王,这是下策。可是当时的崇祯选择了下策。如果选上策,联合闯王灭了后金,关外稳定,内部无非再封一个藩王,毕竟李自成目光短浅,能被封王他就很满足了。如果选中策,联合后金灭了闯王,那么关内稳定,后金也没有实力入关,但保留了中华文化,也算是不错。
那么崇祯为什选择下策呢?说白了还是放不下面子,不想大明跟后金平起平坐也不想对闯王低头,硬着头皮两线作战,怎么可能不失败。当然,如果当初崇祯肯南迁稳定南明局势,凭借大明半壁江山,南明也完全有实力与清朝划江而治,可惜崇祯帝不想那么懦弱,于是吊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导致南明群龙无首,冒出好几个皇帝,谁也不服谁。南明内部矛盾不断,又怎么能抵挡清军南下。
都说崇祯帝勤政,但他也确实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可惜了汉人江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