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做题,是学不好数学的。因为题目是做不完的。而且这种方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抓不住根本。长远来说,对你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伤害。
其实,我们的祖先孔夫子大人,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学习重在思考和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把知识掌握。为啥学生到校学习叫读书,而不叫做题呢?因为学生学习的书本是经典,不是哪个老师随便可以编出来的,能编出教材的都是在这个领域高屋建瓴,造诣很深的一群人才能做到。编个题目,随便哪个老师都能做到。只有搞懂了书本,适当做一点题目,并且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才能基本掌握知识。况且,出题是围绕教材来设置的,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在实践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体会更深,更具体。说不定有所发现或发明。对将来进行科研或工作都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谈谈我看书的方法。
我读书时,经常生病。当时正直高三,天天发了大量的试卷,我哪有精力去做。我的精力有限,我只能抓根本。我每天晚上上自习课,我只是看几页书,书上的基本概念,我都翻来覆去想,直到想明白为止,不懂的名词术语,单词、句子 ,就一定要搞明白,书上的习题,我都是先看题目,自己试着先千方百计去思考如何解答,各种办法试过后,如果没有解答出来,我才去研究这个题目为啥这么做,用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我是不是掌握了,如果没有掌握,立马回去复习琢磨。如果我做出来了,我要想一想我的方法是不是最优,还有其它办法吗? 这一节的内容搞懂后,适当做三四个题目,做题时,也要分析,这个题目问的什么,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如何架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包括学习政治,我都是这样,除了时事政治要记一下,其实有时间看报纸和新闻,要记的都很少。并且尽量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去。比如高中学习了结晶水合物,有些化合物容易跟水结合,生成晶体。举了Na2co3为例。
Na2co3+10H2o=Na2co3.10H2o.其实,很多学生对这个化学方程式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理解不深。我是怎么做的呢,我周末回家,把家里的大碱(主要成分是Na2co3)找出来,恰好那天我们家在做魔芋,要用到大碱,可是一看,平时是粉末的大碱,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由于暴露在空气中,都结块了,我仔细一看,就像冰糖块一样。当时由于要有,但是结了块不能用的,父亲立马用斧头去捣,很奇怪,不管用多大的力气,都打不烂,我仔细一琢磨,这不是碳酸钠的结晶水合物吗? 结晶水合物加热容易分解。还原成Na2co3和水。于是我放入锅中加热,不到两分钟,立马变成粉末,就可以使用了。当时非常兴奋,觉得学有所用,而且印象非常深刻,对这个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更加透彻,三十多年过去,至今记忆犹新。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学了酸碱中和反应,买的魔芋或豆腐,碱放多了,吃起来很涩,怎么办,放些醋,等等。
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已经严重偏要教育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应用。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考试。考试100分,就把知识掌握了吗?非也,理论不联系实践,装入大脑的就是一大堆无用的垃圾,时间久了不用,就变成污染大脑的垃圾。长期那种老师台上讲题,学生台下模仿,然后大量刷题模式,会造成老师讲过的题型就会,没有讲过的题型,哪怕解决这些题型的知识已经学过了,也不会。这样的学生还有创造力?所以,您们看到,中国学生考试那么厉害,但是工作后凡事都要有人给他们讲或者有现成的东西进行模仿,否则,就搞不出来新的东西来,经常爆出的博士、教授论文造假,也就见怪不怪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学就被这种讲题刷题模式给消磨殆尽了,即便是书读到了博士,还是搞不出创新成果来。这就是应试教育的致命所在,也是中国缺乏创新的主要根源之一。
我觉得,凡事不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得来的不过是污染大脑的垃圾。
一般学霸的思路就是一道题,人家有几十种解法,而你只有一种解法,虽然都是满分,那么满分和满分是不一样的。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有一点像我们的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开始进行发散,发散的结果就是包含了基础,提高练习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的问题。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可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要注意的,就是只是他肯定有着它的基础,有着它的提高,有着它的过程,那么在从一道题开始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错综复杂的找到它所有的过去,所有的将来。
所以说个人觉得你在做高中的某一道题的时候,应当思考的是他的所有相关的知识以及可能发散的提高性的综合性的知识。
当然对于有些高中生来讲,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再解决,或许是更好的学习方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