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骄傲,更因为绝望,因为骄傲,所以始终顾忌舆论,抹不开面子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因为绝望,所以宁愿殒身殉国也不愿再与这群“身着儒服,行若狗彘”的文武百官虚与委蛇。
一:禀性骄傲的崇祯皇帝
崇祯是个极度骄傲而且自负的人,所以他不愿像天启一样,无所事事,无所作为,当个“不参与朝政”的傀儡皇帝。因此,打从他登上皇位,就注定了他和魏忠贤之间不死不休的局面,也就注定了被东林党人利用的悲惨命运。因为,由于明朝严苛的皇位继承制度,身为藩王的崇祯并未接受过正统的皇室教育,按照朱元璋的设计,他只要安安心心、本本分分的躺在藩王的王位上,尽忠职守的负责吃喝玩乐、生儿育女就可以了。故此,年轻气盛的崇祯对本朝特殊的权利运作机制并不熟悉。
二:当骄傲的人被欺骗时
当崇祯凭借一股少年锐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扑灭魏忠贤的时候。虽说此举打破了原本微妙的权利平衡,从而造成了东林党人一家独大的态势。但我依然认为,假以时日崇祯势必能够成长为一代有为之君。只可惜,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们的预期那样,袁崇焕的出现彻底打乱了崇祯的成长轨迹,也破灭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公元1628年,因为辽东局势异常紧张,在群臣举荐之下,崇祯皇帝果断启用已被罢官的袁崇焕,而在“召对问策”的时候,“雄才伟略”的袁崇焕却大言不惭的放出“五年复辽”的厥词。但后来据袁崇焕本人而言,这不过是用来安慰皇帝的说辞罢了(这在古代就是欺君之罪,但袁崇焕却敢于随口说说,由此可见,崇祯在他眼中直如小儿般好欺骗)。可即便如此,原就汲汲国事的崇祯却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将辽东之地的全权交由袁崇焕处理。
可浩荡无边的君恩换来的却不是收复失地的捷报,而是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噩耗。而毛文龙的被杀,则又直接导致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人降清,以及没有了后顾之后的皇太极的大举入寇和兵临城下。少年人本就心气高、自尊强,在意识到自己被无情欺骗之后,其反应自然异常的激烈,其报复也就异常凶猛。是故,在京城之围后,袁崇焕因“专恃欺瞒”之罪被千刀万剐。
应该说,袁崇焕事件所带来的后果是极为恐怖的,在经历过被“背叛”之后的崇祯,因此而变得敏感多疑,刚愎自用。而随着这种性情的成型,他与群臣之间的关系也就愈见紧张。后来走到山穷水尽、孤家寡人的地步,无不与此息息相关。
三:因为绝望,让他宁愿同归于尽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带着痛彻心扉的觉悟,崇祯帝自挂东南枝,延续了近300年的大明朝亦因此而宣告覆灭。
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在矜矜业业十七年之后,带着满腔的怨愤与无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他之所以不愿再做任何挣扎——命太子前往南京。在我看来,主要还是因为他这十七年的帝王生涯给他带来的深深的绝望造成的。
纵观崇祯十七年的帝王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他几乎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骗局之中,先是“耿耿忠心、公忠体国”的东林党人的拒不配合;再是“大言炎炎、袖手谈心”的朝廷清流的谩骂攻击;再是“骗粮骗饷,逢战必溃”的辽东劲旅的漫天要价。当此空库空虚,内帑耗竭之际的崇祯帝当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在皇帝要求增收商税之际,原本高高端坐俨然圣人的东林党人蓦然化身正义之师,指斥皇帝与民争利,于是在经过一番角逐之后,增税、添赋的份额又被摊派到黎民百姓头上。而这对已经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百姓而言,无疑是火上浇油,于是,朝廷要是派税,造反的民众也就越多。
当此之际,因为有心国事而少年白头的崇祯只能腆着脸的向百官募捐,但富得流油的朝廷重臣却比这个浑身补丁的皇帝还穷。“清正廉洁”的他们穷的忙着夜夜笙歌、走马章台。毕竟,在他们眼中,皇帝轮流做,但不管是谁当皇帝,都得靠他们来治理天下。所以,在李闯破城的当天,朝廷百官再无一人上朝,而在崇祯孤独上路的时候,除了少部分尚有廉耻的为国殉葬、守节之外,更多的确实在喜气洋洋的准备迎接新的主子。可叹所谓清流,当真是无耻至极。
所以,在我看来,崇祯之所以宁死也不愿派太子前往南京——决然不是因为恐惧手头的权力被稀释,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对这天下已然有了深深的绝望,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经受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更不愿自己的儿子成为百官手中的玩偶和傀儡。
崇祯有太子,在崇祯三年,崇祯就把自己的儿子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了;
后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在崇祯自杀前,就已经要朱慈烺、朱慈炯化装,逃离了北京城;
兵荒马乱的生死未知;
南明也不是无主可奉,是只剩下半壁江山依然斗的厉害;
在崇祯诸子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南明小朝廷根据“皇明祖训”皇位传承规则,就拥立了已经逃难到南京城的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按照嫡法也是该立朱由崧。可是,偏偏南明有人不认可朱由崧这个皇帝,东林党人怕朱由崧跟自己翻旧账(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主张立君立贤,完全改变了在争国本事件中的立场;主张立万历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为君;而史可法却来了个调和,想二者兼有,主张立万历七子桂王朱常瀛为君;彼此间,争来争去;清朝都打得剩下半壁江山了,还在争论该立谁,这样的朝廷,焉能不亡?!
最后朱由崧在众多武将的支持下,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弘光帝;也就是至此争斗,把,明朝最后的翻盘的成本也内耗掉了,南京城很快被清朝的多铎攻破逮到弘光帝。
南明不是无主可奉,是不同的人,想立的主子不一样,是主子有点多,玩内耗,最后抵抗的力量就这么玩完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9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