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很生气。和他讲理吧,根本行不通,只能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揍。可是揍真的有用吗?
有其子必有其父
上小学时,我们班一个小孩特别厉害,我们都很怕他。只要谁惹他生气,他就会揍你一顿,是我们班的“霸王”。
一次由于和其他班级的小孩打架,对方满脸鲜血,老师当即打电话叫家长。
他爸听老师说完,立刻抓起他就是一顿毒打,我们看的都害怕,小的厉害,没想到老的更厉害。
父母对于儿童的身体攻击,即使是在矫正不良行为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儿童在希望控制他人时自己反应的榜样。
简言之,儿童会在父母那里学会运用身体攻击。
看到他的父亲,也就明白为什么他孩子在学校喜欢打架了。
有其父就有其子
在调查了991位父母中,35%的父母对其1~2岁的孩子使用过某种形式的体罚(打屁股,打巴掌等),而94%的父母对他们3~4岁的孩子使用了体罚。
在另一个调查样本中,93%的父母小时候挨过打,87%的父母赞成体罚作为惩罚的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项有273名幼儿园儿童的研究中,6%的父母从不使用体罚,68%的儿童被父母打过屁股,剩下26%的儿童受到过严重的体罚。
在接下来的6个月,研究人员观察了这些儿童在学校里与同伴间的交往情况。研究人员记录了儿童对同伴的攻击性行为,比如:在哪些场合他们会受到侮辱或变得生气而打了另一个儿童。
结果显示:父母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行为就越多。充分表明,儿童从父母那里学会了攻击行为。
体罚儿童中的心理学效应
有人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研究人员买了一种吸引人的会来回奔跑的机器人玩具,将他们放在一群儿童面前。
并且告诉他们不要去碰这些玩具,否则他们将会受到惩罚。
其中一些被告知是极其轻微的惩罚,而另一些则被告知非常严重的惩罚,随后研究人员便离开了房间,孩子们可以玩其他的玩具,尽管很多孩子看着机器人,但没有人去碰它。
研究人员返回房间,让他们随意玩任何玩具。但是相比较而言,那些被严重警告的孩子在玩机器人玩具时,更加舍不得花费时间去玩其他玩具。
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认知失调”,人们在自己行为与认知出现不一致时,就会出现“失调”,认知失调会带来不愉快,所以人们便会有目的的去减少它。
孩子们“不能玩机器人玩具”与“心里很想玩机器人玩具”出现了失调,被告知严重惩罚的孩子,虽然产生了失调,但是可以将其原因归于“严重的惩罚”,以此来减小内心的失调。
而被告知轻微惩罚的孩子,在出现失调时,惩罚并不足以成为减小失调的理由,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个玩具我并不是很想玩,以此来减小失调。
大量的实验表明,家长对孩子采用严重的体罚,往往会导致这些孩子在家里不会表现出多少攻击行为,但是在学校或者离开家的地方表现出大量的攻击行为。
正确惩罚方式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做家务时学习到什么。
5、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6、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希望孩子能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茁壮成长。
直接给你结论吧
打孩子能赢得孩子,你就打吧
打孩子只能帮自己泄愤,还请您住手
我想反问你一句,你打孩子的时候,当时是什么情景,你是什么心情。
我猜得没有错的话,绝大部分情况下,你当时的心情都是非常糟糕的,生气极了,而孩子是不是大叫不要,表情非常恐惧呢。和下面的情景很相似对吧?
结果是什么?
大部分情况,你会继续生气,孩子以后继续犯错。
其实想教好孩子,一句话就完事了。
你只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好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成为你想要的好孩子。
道理简单吧
我不想大篇幅地去说明这个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实在太简单不过。但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不曾思考过,改变自己的孩子,还不如改变自己。毕竟让别人付出总比自己付出来得轻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