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运动,这话肯定是没错的,但错就错在生命在于剧烈运动。
乌龟很长寿,而一些整天跳来跳去去的,比如说兔子,老鼠,甚至是我们人类中的大部分运动员等等,相对来说,他们的寿命都是相对比较短的,为什么会这样,运动不是使动物的身体更加健康吗?
依照医学理论来说,运动有益于动物本身的健康生长,这是没错的。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细胞做生命活动,加速细胞物质的循环,即是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细胞干干净净的生活。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动物的寿命却反而更短呢?有人说,这是细胞端粒的问题,动物本身生命运动做得多了,其肌体的损耗也就多了,肌体的损耗所带来的就是更多体细胞的损伤以及死亡,而大量的细胞损伤以及死亡的肌体应对方案就是不断地加速细胞的分裂生长来顶替损伤或者死亡的细胞。但是体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分裂次数是有限的啊,分裂到一定次数后就不会再分裂了,于是某一次肌肉组织因为年轻时损耗太多,而到了中老年时细胞死亡没法得到新细胞及时的分裂、新生、供应,最终使得肌体组织功能的快速衰老,甚至是功能缺失,最终还会导致个体生命的提前结束。而乌龟呢?乌龟的长寿可以用这相反的思路去解释。
当然,还有人说,一个生命的心跳的次数是被定下来了的,只要心跳到一定次数了,生命也就结束了,年轻的时候运动量过大,心跳速度太快以至于命太短。这种说法虽感觉有些道理,但却缺乏科学根据不可信。
那么可信的是什么呢?其实最近的一项生物学研究已经在表明,生物的本身它是会有着一套自我的修复系统的,这套修复系统会慢慢地将机体损伤的机能给修复好,但问题是这套系统修复的速度会很慢很慢,因为它需要动用到基因的调节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
乌龟运动慢,它的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也会慢,因此它能等得起自身的修复系统将自身可能出现的毛病给慢慢修复好,可是热爱运动活泼的动物呢?因为身体出现了损伤,而修复系统还没来得及慢慢调养修复,然后更大的损伤又出现了,即是说,损伤速度远大于修复速度,这才是导致物种命短的关键所在。
当然,实际上最最关键的还是物种本身的基因表达的问题,比如说,一只寿命极短的飞蛾,它的生命怎么可能长得过一个短命的人嘛。
科学发现,动物世界有个奇特的规律,好“静”的往往比好“动”的寿命长。如:乌龟往往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忙碌的蜜蜂和一刻不停歇歌唱的蝉则只有按天数的生命。
医学界通常解释为—生命与“新陈代谢”或“心率”的快慢高低成反比,也有生物学解释为“生长周期”或“天然基因”的差异。那么问题来了,生命到底在于静止还是运动?那些善于运动的动物,似乎更容易消亡,所以人难道要像乌龟一样,一动不动才能活得长吗?
当然不是。生物进化还有一个重要原理—“用进废退”,即:生命体组织,如果经常使用、反复刺激,就会加速分裂、充满活力;如果长期不用,就会萎缩退化,甚至消亡殆尽。比如,肌肉往往越用越强大,大脑也越用越好使。长住高原缺氧环境,人的心肺会变大等,都是用进废退的具体表现。
换句话说,明确“动”与“静”的答案前,需要在“用”和“不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方面,中国人走在了前面。特别是中医所探求的阴阳平衡,追求的就是一个长远目标。中国人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寻找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如太极拳,动静结合、刚柔并济,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之道。
拓展阅读:医学研究领域有一种新观点—较慢的代谢速率能让细胞“慢工出细活”,并有某大学几年的临床试验佐证。此概念通俗来讲,因为代谢率下降的关系,细胞的工作也变得悠闲起来。它们就会“慢工出细活”,把生长过程中的小错误给逐渐修补,最终长成应有的健康的模样。这一理论又为这一命题打开的另一扇大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