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农村、农民一直被看成社会的底层,老少边穷地区也确实都在农村;随着前些年改革,中国农村逐渐变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让人无法看清楚了。前些年,农村因为包产到户逐渐变得富裕起来,那个时候,农村出现一个万元户都是了不得的事情,都要上新闻的;而后来乡镇企业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县域经济也逐渐活跃起来,农民开始挣工资,每月少则千元,多则数千甚至上万元,万元户和盖新房,在农村算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这两年,有人说农村的“变化”更大了,村里人结婚一般要在县城或者城市买房子的,而农村变得越来越空了,这个“空”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痛楚,但是也有农村人开始慢慢向城市集中的积极意义。
国庆长假,我有时间回到农村老家,参加一个远房侄子的婚礼。婚礼是在城里的饭店举行的,侄子在县城买了房子,尽管离村里的老家只有十几里地,但是孩子们愿意到城里,大哥没有法子也只好给他们凑了首付,在县城买了房。按照侄子的说法,现在村里的孩子大多都要在城里上幼儿园、上学,在村里住实在是不方便。照这个理由看过去,现在农民的日子的确好过了,以往辛苦一辈子在农村盖处院子的想法,逐渐变成了到城里买房子,这个变化是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从优越生活到优质教育,农村人向城市靠拢,这已经是国家改革进程中,不易显露却也充满积极意义的事情了。
农村变空了,我们应当看到其积极的意义,确实年轻人不愿意生活在农村,他们希望享受更好的生活。城市里的楼房干净、卫生,冬天还有暖气;城市里的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更有水平,生活条件也更好;城市交通便利,人多平台大,个人发展也更有利。一切的一切,城镇化的路途上,都靠我们改革开放数十年的经济积累,思想积累。确实有人感觉到农村的老人生活逐渐“无依无靠”,但是如果看到国家对农民的医疗、社保等方面突破性的进展,农村老人的生活也已经开始走向物质丰富阶段,在他们眼里,孩子远离农村才是希望。想孩子,想孙子的时候,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通讯软件还是比较方便的;而且大多数孩子回家还是很方便的,有了私家车,孩子们从城里回家就像邻居串门一样简单。如果想孩子,老人还可以随时到城里小住几日。
农村变空了,实际上在我看来是一个农业国家城镇化,或者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民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然需要。让每一个人生活得好一些,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目标。
先弄清两个问题,空心房是常年外出务工无人居住的房屋,空心村是房屋都建在村庄外围使村内空闲土地较多形成的。
今天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空心村,而空心村的形成恰恰见证了我们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解放初期,人口少,村庄小而散乱,为了吃饱饭,哪来的统一规划?中期社会稳定,人口增长,但经济不发达。需要分户的人口经济不允许,都是对付着䢖房,不漏能住就行,宅基地不缺,甚至光建主房和灶房,连院子都建不起,大小不一也无规则。
分产包干后每户都要堆柴垛在房前屋后,还要养猪、养鸡、栽树等发展经济,随着人们有了闲钱就开始了居住的改善,为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前建不起房蜗居在一起的一家人再也住不到一块了,需要分户和有经济能力的都申请宅基地建房。
此时申请宅基地条件已提高(主房、旁房、大门、院墙、出路)等都得具备,必须得规划,但放眼村内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低洼的地方没人要,出路不好的也没人要,有平整的地方又被不知谁家堆柴禾垛、种树、种菜、小猪圈、小鸡窝、小厕所等所占,村干部有心规划但无心去挨家做工作,都是乡里乡亲的,谁家没点多余的地,要收都收,不收都不收,国家也没强制收片荒,谁去得罪人?
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开群众会调整责任田,全村把宅基地兑出来,专门留一块平整四方的地块划作宅基地。
村内有宅基地的由于以前经济条件不允许,地方小而出路又不好也闹着申请重划,反正统一规划全村兑地,也不差一户两户,并且同意把老宅基地上交(规划后老房不扒,不了了之),多宅的就是这样产生的。
承包地三十年不变政策实施后,村干部无权调整土地了,另一种违法占地又产生了,没办法还是往村外占,空心村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