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答,却又不知道怎么解答:父母在老家,我在工作城市安家,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但真不知道怎么才算用心陪在父母身边。
2008年开始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一年回家也只有国庆节和过年的时候,每个假期也就三五天,一年加起来超不过10天。这恐怕是在外上班很少回家陪父母的通病,时间在变化,表现在父母身上就是:从年轻一下子变老,而我们却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面三个孩子,我老小。要说父母对谁身上付出最多,只有对我付出最多。我姐我哥只上完初中,后面该结婚的就差不多结婚了,而只有我他们一直供我上完大学,最困难的时候,2004年和2005年期间,秋季该交5000的学费了,因地里收的东西不值钱,愣是凑不齐最后还是找我姥姥借的钱才把学费交了;工作后买房,首付不够,父母自己省下来的钱还有找亲戚借的凑了十万,为了这还着借来的钱,七八年来父母,喂了三四年牛,一头牛饲养周期就得一年,虽然就两头牛,但对于六十多岁父母来言劳累程度还是很大的,地里的活一直也没有放下,用我妈的话说:为了给你还买房的钱,这几年来,没买过新衣服,没吃过好的,这些钱都是从一块钱一块钱攒起来。受了多大苦多大累,只有他们最清楚。
父母住的房子还是我叔的,也有三十多年了,居住条件冬天和外面没什么区别,我一直想给他们改善下居住条件,而自己一直刚够顾好自己的小家庭。今年过年终于筹借了几万块钱给爸妈,让他们请人看着安排盖四间房(因为钱不多也只能盖最简单那种),今年有望住上新房,也算能够在父母年老的时候住上新房。
在父母眼里,最好的用心陪伴就是多回家看看他们二老就足够,他们不希望能给他们买多少东西,只有心里惦记就是最好的陪伴。
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不论你漂泊到何处,家的方向是最永远的向往。经常有人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这句话,感动之余,似乎带着些许忧伤。一个人“少小离家老大回”,更或是“老大”后,依然未能回归原处,这既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也与自己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原因。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的压力愈发沉重,回家陪陪父母似乎都需要靠挤时间的方式进行,而即使在家,各种微信群的信息“翻江倒海”,塑就了“人在家乡,心在外”的无奈境地,致使在家陪伴父母的质量大大下降。
题主所问切中现实问题,如今,工作的压力,诱惑的纷繁,似乎让年轻人感觉没有时间,每当放假回家,也总会与手机为伍,与床榻为伴,殊不知,一旁的父母是多么想和久未谋面的亲人聊聊天,哪怕是围绕一个并不流行与时尚的话题,因为你身上带着他们的心,他们希望能够从你的话语中得到更多让他们安心、放心的因素。
不知大多朋友如何看待陪父母这一并不起眼却又急需重视的问题,但在我个人,不论是20岁的青葱岁月,还是如今的而立之年,只要有机会和父母相处,我都会用心陪伴,我感觉这是一种人生的幸福,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父母在,漂泊游子回乡有归感;享陪伴,岁月流转不待青葱年!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回家的时候用心陪伴父母,话一话在外的经历,聊一聊父母的惦念,一同留住这永不逆转的时光纪念!
,说起来感觉挺惭愧,我们长大了,父母渐渐地变老了,小时后想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保护妈妈了,她就不用那么幸苦了。
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因为我是女孩子,自己要上班,要赚钱,要结婚,要生子,养子,突然才发现,父母养育我们真的不易,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为我们遮风挡雨,护我们健康成长,那种用心和幸苦,也是在自己做了母亲后才有体会的,从自己带孩子的点滴中,才发现,父母真的太伟大了。
以前年轻,总想着玩,不想回家,有时间,就是去玩,或者自己窝在床上玩手机,都没怎么想回家,总觉得时间会一直停留在我们小时候,父母不会老去。
当自己为人母,回父母家,才发现,她们老了很多了,精力也没之前的充沛了,这分钟会很害怕,害怕父母老的太快,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们,没有钱给她们提供好点的生活,现在回家会放下手机,陪她们做事,唠嗑,因为陪伴她们的时间太短,想抓住每一次见面的机会,好好陪伴她们,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事情,不想让自己以后后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