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清政府的衰亡原因,其实是积弊已久,和乾隆后期的闭关锁国,文字狱,以及严重的人口压力是不无关系的。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掌握实权,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在慈安暴病之后,慈禧独揽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四十七年之久。
假如“辛酉政变”失败,掌握实际权利的将是八个顾命大臣,同治年幼,根本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局面
那么假如慈禧不发动“辛酉政变”,掌握实权的就应该是顾命八大臣,而同治帝尚且年幼,根本支持不起那么大的局面,实际权利也不在自己手里。“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极大矛盾冲突,之所以慈禧能在这次争夺战里取得胜利,奠定往后的地位,也和她的杀伐果断有莫大的关系,八个大臣在一个女人的手下都玩成这样,面对以后的风雨飘摇,更不会有稳固江山政权的能力。
在“辛酉政变”中,慈禧是怎样脱颖而出,打败政敌的呢?
1、两宫太后的利益是合拍的,在对付顾命大臣的问题上,两个女人的步调是一致的,他们一起联合恭亲王奕䜣,击败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把八国联军入侵的罪名全都归咎于顾命大臣的身上,从而在政治上赢得了支持与同情。
2、慈禧利用顾命大臣对“孤儿寡母”的轻视,她表面柔弱,其实无比坚忍,他没有等顾命大臣对她下手,她已经联合恭亲王奕䜣对他们实行了打击,“兵贵神速”,“先下手为强”的先机,都被慈禧占全。
3、准备充足,利用咸丰皇帝逝世的时间,掌握先机,拿到主动权。从咸丰皇帝灵柩运到皇宫,其间有七十四天的充分时间,她发动了政变。原来定的时间,由于天气原因,被搁置在路上,比原来的计划晚了四天,这四天里,足以完成很多事情,所以在时间上,她又占得了准备的空闲。
利用这些天时地利人和,慈禧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顺利的拿到了权利的入场劵。
如果慈禧没有打赢这场权利争斗战,那么最大的赢家肃顺进入权利中心,但是他得罪的人过多,在掌握权利的过程中,政敌过多,并不是好事情,再加上满清的纨绔之风,积弊已久,他一人也难以回天。
如果慈禧没有打赢这场战争,那么大权就会旁落,首先是几位顾命大臣掌握权利。咸丰临终不放心,托付两宫(慈安、慈禧)、八大满洲贵族,一起辅佐幼帝,其目的是为了权利制衡。
从八国联军入侵这件事来看,每一个人都想着逃跑,并没有想到抵抗,这一点上来说,八个老爷们也没有比慈禧强到哪里去,别说他们掌握权利,大清就会有所长进,骨子里的东西改不掉,慈禧对外妥协不假,这几位大权在握,难道还会强硬得起来?
那么如果八位顾命大臣为首的肃顺夺得了权利,大清又会好吗?当然我们只能想当然的猜测一下,他夺得大权后的情况,毕竟这种情况是没有发生的。
肃顺说起来还是颇有一些才干的,他是极看得透八旗子弟的纨绔之风,所以在提拔汉人这方面,也是极有些胸怀坦荡的,他重用汉官,在人才利用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这也引起了当时的满族贵族的不满意,他也很看不惯满人的懒散作风,开始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减少了八旗子弟的俸禄,以缓解国库的财政支出压力。
说起来肃顺是对的,但是架不住恨他的人多,再加上清朝积弊已久,他一人也无力回天,如果他真夺得了权利,大清朝这烂摊子也多维持不了几天。恨他的满族贵族太多,慈禧不下手,也有别人动手,恭亲王奕䜣能联合两宫太后动手诛灭他,后面一定还有别人。
清满那些热衷于权利斗争的大臣们,才是加速清朝亡国的罪魁祸首
慈禧虽然奢侈无度,但是也不能说她一无是处,这里不是为她翻案,她接手的大清朝,其实就是一个烂摊子,她不专权,这个王朝也必然灭亡。
从八国联军入侵,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再到各个国家的崛起,大清朝可以说是强敌环视,就算汉武帝再世,也未必把这个病入膏肓的国家挽救得起来。
对于八国联军的入侵,他们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互相推诿责任,并没有把力量用在建立国家上面来,甚至对于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也没有重视起来,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权,怎么能挽回其衰亡。
慈禧是一个典型的皇权统治者,就算没有她,任何一个顾命大臣掌握权利都是一样,对于慈禧来说,保住权利才是最大的赢家,在她眼里权利才是最重要的。她也支持奕䜣为首的洋务派搞洋务运动,但是却有所保留,证明她还不是完全相信身边的人,所以也不完全放任权利外流。她利用洋务派制衡权利,把拥戴者与反对者放在一个池子里,让他们争斗,而自己坐收渔利。
真正加速清政府灭亡的,不会是一介女流,是这些内斗的大臣,是膨胀的权利而已,任何一个人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难以救亡图存,历史没有重演,猜测也只是猜测,在没有现实发生的情况下,历史这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清朝积弊已久,命数已经不久,后来的“励精图治”只不过是为了给他续命而已
其实从道光年间,清朝已经开始了内忧外患的局面,战火频燃,一处未熄,一处又燃。在此时,清朝的命数已经不久亦。到了咸丰帝登基继位,他已经意识到这种状况,于是革新除弊,提拔汉族官僚,镇压各地叛乱,算是再一次为大清朝喝了“人参汤”,奄奄一息的大清又缓了回来。
咸丰帝又支撑了几年,英法联军又开始觊觎这块肥肉,沙俄等强敌更是把大清视为鱼肉,任刀宰割。外敌虎视眈眈就算了,偏偏大清从皇族到亲贵,都是没有一点生机,此时的大清已经和刚入关时的励精图治不同了,各种积弊已经无可挽回。皇子年幼,亲王无权,辅臣无能,生机全无,太平天国和捻军又趁机作乱,这样的王朝,谁救得回来,除非穿越到乾隆末期,告诉他子孙的未来,让他从那会就开始改革。
慈禧并不是一无是处,发动了辛酉政变,夺了大权,重用奕䜣等大臣,发动洋务运动,虽然有其私心,但是对于当时的经济也起到了推动作用,经济居然出现春天,财政收入还超过了道光时期,奇迹的出现了同治中兴。
晚清,强敌环视,赔款割让,只是一副自欺欺人的“人参汤”,慈禧当权,不过用屈辱和苟且换来了大清的壳子,实际上谁也真正的挽救不了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
如果慈禧在这场政变中失败,第一件事,她会退居幕后,或者被杀。
八个顾命大臣辅助幼帝同治,那么这八个人是一条心吗?恭亲王奕䜣会放任这八个人专权吗?显然不会。恭亲王奕䜣手掌兵权,他团结了一切有兵权的人,比如僧格林沁,晚清名将。
就算是恭亲王奕䜣不出手,以他们善玩权术之心,谁能一力挽救大清的烂摊子,这本来就是无力回天的事情,换谁来也是灭亡,当时的封建思想已经禁锢了改革,谁来也一样,加速或者延续,到最后都会灭亡。
晚清在强敌的环视下,不停的赔款,不停的割让土地,慈禧的作用,就是通过不断的斡旋与屈辱,为风雨飘摇的王朝喝下续命的“人参汤”而已。
首先要说明的是,当时主动要求变法,从而和慈禧太后产生矛盾的是光绪帝而不是同治皇帝。
既然是变法,就要触动很多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需要主持变法的人或者支持者有极大的权威和力量,以应对守旧派的阻挠和破坏。这方面来说,慈禧太后更有这个力量和威望。光绪皇帝虽然是皇帝,但他远没有慈禧太后的力量更加强大。其实光绪皇帝在政变中落败,也是因为他的力量不足,他的威望不够。我们可以看到,最后慈禧太后也认为不变法是不行了,她也开始支持并且主导变法。但她的变法也没有推行下去。原因就是第一,变法触动了统治阶层的利益。第二,既有的旧制度好像就是一根蜜糖棒。有许多的蚂蚁和蜜蜂他在这跟蜜糖泡上啃食,以保存他们的生命和发展。如果把这个蜜糖棒换成一根铁棒,那么这些蜜蜂和蚂蚁就会死亡。他们肯定会疯狂的反扑和阻挠。
如果主导变法的光绪皇帝力量和威望不够强大,而强行推动下去,那么有可能会激起剧烈的反抗,而使朝野动荡,政权不稳。再加上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那些新生变法力量,没有民众基础作为根基,没有自身的官僚办事体系以保障变法的推行,那变法的失败将是显而易见的。
废除科举实行新学,导致数万熟读四书五经的学究们齐声抗议,弄得强硬如慈禧太后这样的人也是焦头烂额,更别说基础薄弱的光绪皇帝了。
所以说,即便慈禧太后没有发动政变,戊戌变法依旧由广西皇帝掌控,局面也不会丝毫改变。清朝不但不会延续更久,反而会由于光绪皇帝的急于求成,导致旧势力的疯狂反扑,会促进更快的灭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50674.html